近日,94歲高齡的作家閻剛分享了他的長壽心得:“能吃能睡,沒心沒肺。”這看似簡單直白的兩句話,實則蘊含著深刻的生活智慧,值得我們仔細琢磨。
先說“能吃能睡”。閻剛先生曾直言:“你不是貪污分子,自然吃得下,睡得著。”這句話雖直白,卻一針見血。那些落馬的貪官們,昔日或許享受著山珍海味,但內心卻滿是恐懼與貪婪。事發前,他們舉杯歡慶時也如飲鴆止渴,入睡時更是噩夢纏身;事發后,只剩下悔恨與絕望。相比之下,普通勞動者的生活雖平淡無奇,但他們能在忙碌一天后,心安理得地吃一頓家常飯,在安穩的睡眠中恢復精力。這種對比,正是“能吃能睡”的生動寫照。
再談“沒心沒肺”。當然,這并非真的指缺乏頭腦,而是一種豁達通透的處世態度。它意味著不生氣、不著急,心胸寬廣,學會寬恕他人,不在非原則問題上斤斤計較。生活中,很多人卻常因一點小事陷入情緒的泥沼。比如在網絡上,網友們常常因為不同的觀點或些許利益,展開激烈的罵戰,原本理性的討論迅速演變成人身攻擊。這不僅破壞了自己的心情,還污染了網絡環境。如果大家都能多些寬容,少些計較,又何至于陷入如此紛爭呢?
從古至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回溯歷史,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流傳千古。藺相如面對廉頗的多次挑釁,并沒有意氣用事,而是選擇寬容避讓,以大局為重。他的豁達最終讓廉頗負荊請罪,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而戰國時期的龐涓則恰恰相反。他心胸狹隘,對孫臏的才能嫉妒得發狂,屢次設計陷害。最終,他在馬陵之戰中兵敗自殺,害人不成反害己,成為被人唾棄的反面典型。
放眼世界,南非的曼德拉同樣是豁達的代表。他被囚禁長達27年,在暗無天日的牢房中,曼德拉沒有被仇恨吞噬,反而在苦難中孕育出更為深沉的寬容與大愛。出獄后,他一心投入到促進南非種族和解的偉大事業中,用行動詮釋了寬容與豁達的力量,贏得了全世界的敬重與贊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希特勒,他被仇恨和野心蒙蔽了雙眼,妄圖以戰爭征服世界。他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給無數人帶來了滅頂之災。然而,歷史不會饒恕他的暴行,他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悲慘自殺的下場,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罪人。
談及寬恕,魯迅先生在遺囑中說的“我一個都不饒恕”擲地有聲。他的不饒恕,是對舊制度的憤怒聲討,是喚醒民眾的激昂號角。但從個人健康角度而言,長期處于憤懣不平的狀態,也極大地損耗了他的精力。盡管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但這份長期的激憤無疑是導致他僅活到55歲的重要因素。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季羨林先生。他一生歷經磨難,在特殊時期遭受不公,卻從未被仇恨蒙蔽雙眼。平反后,他潛心學術,平和生活,活到98歲,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楊絳先生也是如此。她和家人在特殊時期遭受不公,卻選擇寬恕與放下,專注于翻譯創作。她在《我們仨》中傳遞溫暖與愛,活到105歲,詮釋了寬容豁達的力量。
再看當下,胡歌初入演藝圈時,憑借青春朝氣嶄露頭角,卻不幸遭遇嚴重車禍,人生急轉直下。重新出發后,質疑與非議如影隨形,但他沒有被這些負面聲音裹挾,而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演技的打磨中。憑借《瑯琊榜》等佳作,他成功逆襲,用作品說話,以豁達從容的態度贏得了觀眾發自內心的喜愛與尊重。與之截然不同的是,有些明星在名利場中迷失,因一點小事就與他人針鋒相對,在輿論的漩渦中苦苦掙扎。他們不僅形象受損,身心也疲憊不堪,在喧囂與紛爭中失去了寧靜與口碑。
科學研究也表明,擁有良好心態的人,免疫系統往往更強大,心理壓力對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也更小。這與作家閻剛的長壽秘訣不謀而合,進一步印證了保持內心平和、樂觀豁達對健康的重要性。
無數事實證明,只要我們試著改變心態,把那些不必要的煩惱都拋掉,日子就能過得輕松又自在。說不定,長壽和幸福就會在不經意間悄然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