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什字有兩個讀音:十(shí),以及甚的平聲(shén)。然而過去曾有將什讀「zá(又作zhá)」的案例,這一讀音失收。
這個問題的起源是小學時候,數(shù)學老師是一位老太太,她普通話上課,應用題中有「什錦糖」,她讀「雜錦糖」。當時我就奇怪老師是不是讀錯字了,然而那個年代,覺得老師都不會錯的,就沒有細究。
后來發(fā)現(xiàn)不少人將「什物」讀「雜物」,在大一伊始研究行政區(qū)劃時候,超巨星同志贈送我的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qū)沿革(1949~2002)》中提到了「通什」這一地名:
1986年6月,以保亭縣的通什鎮(zhèn)以及暢好、紅山、毛道、南圣區(qū),瓊中縣的五指山、毛陽區(qū),樂東縣的番陽區(qū)等8個區(qū)、鎮(zhèn)設立通什市(縣級),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領導。「通什」,黎語意為樹下田。因該鎮(zhèn)初形成時,一片田地被許多古老大樹所圍繞,故名。
百度百科「通什鎮(zhèn)」詞條:
據(jù)《通什市志》記載:沖山古時稱通什峒,“通什”是地名,黎語意為“一片田地”。“通什”是黎語的漢字譯寫,讀“tong,zha”。
根據(jù)有道詞典引文,似乎「tongza」更常見。物種通什梭鏈蚧的雙名法Elagatis tongzaense也說明曾經(jīng)這一地名讀「通雜」而不是「通十」。
新浪新聞記載了當時更名的緣由:通什讀音為TONGZA,是海南黎族方言里的發(fā)音,但因這一讀音比較生僻,很多不了解海南的人往往讀為TONGSHI。 雖然,「通什」是音譯,但至少說明,某些漢語方言中,「什」可以讀「雜」。 我們繼續(xù)看漢典的注解:
1.十(多用于分數(shù)或倍數(shù)):~百(十倍和百)。~一(十分之一)。~襲珍藏(形容極其珍重地收藏物品)。
2.各種的,各樣的:~錦(各種各樣東西湊成的食品)。~物。
3.詩篇:篇~。雅~。
對比《康熙字典》:
《唐韻》《韻會》並是執(zhí)切,音十。十人爲什。又古者師行,二五爲什。
凡食器之類必共之,故曰什物什器。《史記·五帝紀註》什物謂常用者,其數(shù)非一,故云什。
又篇什。《朱子曰》詩雅頌無諸國之別,故十篇爲一卷,猶軍法十人爲什也。《五經(jīng)通義》國風多寡不等,不稱什。雅頌十篇爲聮,惟魚藻,蕩及閔予小子,雖無過乎什,亦稱什,舉成數(shù)耳。若不及者,如駉頌四篇,那頌五篇,皆不稱什也。
義項1、3完全對應,然而2不太一樣。查閱「雜」字沒有類似的意思,這里猜測是「什」字的讀音混入了「雜」。 粵語中什字有三個讀音:sam6(同甚,什么就是甚么);sap6(同十);zaap6(同雜,什錦)。
海南島主要流行閩南語瓊文片、儋州話(粵語分支)、軍話(西南官話一支)。根據(jù)百度貼吧,五指山當?shù)刂v海南話應當是閩南語。不過無論如何不是粵語,故不止粵語一種方言將「什」讀「雜」。
有一種可能是,民間將「雜」俗寫作「什」,然而雜志等常用詞匯未有如此俗寫,猜測最大可能是「什」有「雜」這一讀音然而被遺忘。 至于粵語單方面來說,粵語精莊知章合流(老派分舌尖和舌葉兩組,新派完全不存在對立),因此這個zaap6不知道是什么聲母,看聲調(diào)是陽入,中古對應全濁。而雜是從母,雜繁體寫作雜(襍),從衣,集聲。日本將雜簡化作雑(如同卒簡化作卆),而后我們?nèi)×穗j字的左邊。
雜、什、集都是-p收尾的,上古都是緝部。中古讀音方面,什是常母緝韻,雜是從母合韻,集是從母緝韻。讀音接近,很容易混同。雖然發(fā)音部位不同但是很靠近,合流是很容易的。很巧的是粵語中雜、集(甚至習,邪母緝韻)都完全同音,簡單來說,緝、合的塞擦音是混同的。
什一般情況下是擦化了,sap6,但是如果某一含義仍然是塞擦音,和雜同音是很常見的。 這里姑且只能認為是,什字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讀音被遺忘了,什錦之類普通話讀作雜錦也無妨,因為本來也有「雜錦」一詞(似乎只見于粵語區(qū),可能是同音造字?)。什物、雜物意思差不多,讀音若是混同也無妨。
原文發(fā)表在網(wǎng)易博客,于2012年8月15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