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本就是出自于世間。
也許很多人都沒聽過這個關于佛陀教波斯匿王節食的故事。
當時的波斯匿王因為貪吃而患了肥胖病,常常痛苦不堪,佛陀教他節食,并說偈言與他:
“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波斯匿王常誦此偈,以警示自己,后來治愈了肥胖病。
生活中因為肥胖而煩惱的人比比皆是,但估計鮮有人知,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告誡我們節食的重要性了吧!
佛陀教誨我們帶著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這句話乍一聽上去,我們很難懂是什么意思。
其實佛陀教化眾生的目的,是希望我們離苦得樂、熄滅煩惱、智慧生活。
我把它總結成一句話是――
“做有為之事,求無為之果。”
雖然“做”與“求”聽上去依然執著,但當你把它們化為自然,不再是刻意造作,那份執著也終有放下的時刻。
可見,佛教本是人間佛教,并不是被利用它的人所宣揚的玄而又玄的東西,并不是神神鬼鬼的與現實沒有一點兒關系,更不是叫大家舍棄世俗生活都出家去。
當年的迦毗羅衛是一個農耕部落,但就是在這樣一個農耕部落中,竟然誕生了一位光照千古的偉大人物。就好像一個尋常的小池塘,卻可能長出光彩四溢的蓮花。
在印度舍衛城有一個很有名的祇樹給孤獨園精舍。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在佛教歷史上,釋迦牟尼佛曾在此結夏安居二十四次,許多著名的經典就是在這里宣說的。
在這個精舍里面有一個塔,叫做鴦掘魔羅塔。鴦掘魔羅是佛教歷史上有名的殺人魔頭,他也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故事當中的主角。
他曾經因受外道蠱惑而殺了九百九十人,當正要操持刀戈殺向自己母親的時候,途中遇到佛陀。佛陀示之以正法,鴦掘魔羅幡然醒悟,不久證道,成阿羅漢。
鴦掘魔羅塔正是他行兇、修道、得道、入滅的地方。
可見世上沒有什么是恒常不變的,由于心變了,命運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很多人抱怨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父母、自己成長的家庭,把自己的失敗或不如意歸咎于他人。
從輪回的角度而言,往生后的去處根本就是自己的選擇。
但既然已身在此生中,那么就讓我們來選擇自己的行為吧!活出怎樣的人生,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心。
像鴦掘魔羅那樣,是要繼續著魔外道,還是立地成佛,但憑一念之間。若心智不到,著魔的心性不改,即便身邊有再厲害的善緣引助,恐怕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