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13日-19日,參加了為期七天“發現優勢”國際夏令營,擔任營地指導員。
對于我這樣一位七歲女孩的媽媽來說,看起來,是做教練,為小組八位初中生服務。
其實,我是帶著“小私心”,以父母的身份去向孩子們學習的。因為,這是一個提前跟青春期孩子親密接觸的好機會。
尤其,還是國際夏令營,有13位外國老師和優秀學生參加。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外國優秀學生代表之一:Lauren Nicholso的分享。
她今年剛剛獲得了哈佛大學政府與國際關系學士學位,是哈佛2018年度優秀畢業生,8月份將入職微軟公司工作。去過15 個國家學習,旅游,工作(公益工作)。
她分享了自己高中生活中一天的時間安排:
6:30起床
7:00到校
8:00-12:00上午課程
12:00-13:00午餐
13:00-15:30下午課程
15:30-17:30運動兩個小時,參加社團、社區活動
18:30一家人吃晚飯
20:00-21:30做家務
21:30以后才有時間完成自己的作業。
她媽媽是律師,爸爸是警察,家里還有一個妹妹,作為長女,她需要幫助分擔家務。
休息時間需要看作業多少情況來定,往往是過了半夜十二點,還在奮戰。
她的高中日常作息中,有兩點讓我印象深刻。
一、每天運動兩個小時,即便作業沒有做。
二、每天1.5小時的家務,即便作業沒有做。
在“真人圖書館”環節,可以隨意提問,就特別問了她:“為什么一定要做家務,甚至犧牲睡眠?”她回答說:“首先,作為家庭的一員,她需要承擔家庭的責任。其次,她媽媽堅持這么做,也是為了培養她學會承擔責任。”
怎么樣的優秀,才可以考上哈佛大學?又需要這么樣的努力,才可以成為哈佛的年度優秀畢業生?
實際上,美國的高中生,想要考取好的大學,課內作業,課外運動,藝術,社區公益等等壓力,可能超乎國內家長的想象。
尤其是公立學校,需要孩子具有超強的自律能力,可能才有機會脫穎而出。絕不是,沒有學習興趣,沒有夢想,長期被父母嬌縱,包辦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可以適應的。
反觀我們的孩子,
課外運動,可以為課外補習班讓路。
家庭家務,可以為所有的學習讓路。
甚至,個人生活事務也長期由父母包辦。
除了分數,還是分數。
分數的壓力,甚至已經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每天被動的、被父母推動著學習,長此以往,孩子變成學習的機器。
一旦父母推不動,或者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要求更多的尊重和權利時,親子之間便開始出現各種問題,學霸出現厭學的情況不是少數現象。
既要適應社會,關注孩子的學習,尤其學習習慣的培養,又要呵護孩子的學習興趣。恐怕,最難的就是撫育子女了吧?
再一次想起了之前《革命清單》作者的觀點。極度復雜的問題,勝過把火箭發射出去:撫育子女。
路漫漫其修遠兮,一起成長。
期待八月,3-5號,愛自然生命力,父母教練課程,學習做更懂行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