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太史公自序
顓頊之時,南正重管天文,北正黎管地理,重黎氏代代傳承,直到周宣王時才被司馬氏代替,于是司馬氏開始世代掌管周史,直到周惠王、周襄王時期,司馬氏從周國遷往晉國,而后又跟隨晉國將軍隨會投奔了秦國,自此司馬家族分散各地。
在衛國的司馬喜當過中山國的丞相;在秦國的司馬錯曾率軍打下蜀國,而他的孫子司馬靳跟隨武安君白起一同被賜死,而司馬靳的孫子司馬昌主管過秦國冶鐵;在趙國的司馬家族以劍術聞名,刺客蒯聵就是這支的后代,蒯聵的玄孫司馬卬于殷地稱王,后來歸降了劉邦,他的兒子司馬澤當過漢朝市長,而司馬澤的兒子司馬喜被封五大夫,司馬澤的兒子司馬談也就是司馬遷的父親,做了太史公。
司馬談在唐都學的天文,向楊何學的易經,從黃子那學的道論,于漢武帝期間做官,因憂慮天下學者不能通曉各家學派要義,于是論述了六家學派的主旨: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都致力于天下太平,只是思路不同。
陰陽家講究吉兇的預兆,諸多禁忌使人敬畏,但其中如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還是很有道理的;
儒家涉獵廣博卻難以精通,但其中君臣父子之禮是不能拋棄的;
墨家過于節儉,但其中加強農業生產同時節約花費的主張,是不能廢棄的;
法家雖不分親疏,刻薄寡恩,但其中擺正君臣次序,明確相互職責的法令也是不能隨便改變的;
名家苛求名詞概念,反而脫離了實際,但其中辨正名實的邏輯是值得考察的;
道家關注身心合一,遵循規律,無為又無不為,看似簡單又很難說明白,其中身心安定才能治理天下的說法難道不是很對嗎?
司馬談只管天文不管民事,有個兒子叫司馬遷,十歲學習古文,二十歲周游各地,期間特意考察了孔子的行跡,后來做了郎中,出使過巴蜀、昆明等地。
司馬談不巧沒趕上漢武帝的封禪典禮,憤懣離世,去世前含淚對司馬遷說,我們的祖先在周朝時就是太史,如今先人之業要斷送在我的手里嗎?當今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泰山封禪我卻沒趕上,這是命啊,這是命!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繼續做太史,更不要忘了我們司馬家的事業啊!天下稱頌周公,說他能歌頌文王、武王的功德,而周幽、厲王之后,王道衰敗,禮樂崩壞,孔子整理舊典,論述《詩》、《書》,寫就《春秋》,至今學者們以為準則,而漢朝興起,那么多賢君忠臣,我作為太史都還沒來得及記錄,這是斷了天下修史的傳統,我誠惶誠恐,你一定要記在心上啊!
司馬遷低頭淚流,回答說,兒子駑笨,定將整理歷史,不敢遺漏。
司馬談去世三年后,司馬遷做了太史令,開始整理文獻。
司馬遷說,父親說過,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去世至今也有五百年了,誰又該是傳承者了呢?應該是這樣,應該是這樣吧,晚輩又怎敢推辭?
上大夫壺遂問,當年孔子為啥要寫《春秋》呢?
司馬遷說,我聽董生說過,周室衰微,孔子為政受到排擠,不得已編寫《春秋》,記錄歷史,制定判別善惡是非的標準,宣揚王道,貶斥不肖。
《易》載述天地陰陽,研究變化;
《禮》規范人倫,用來約束;
《書》記述先王,述說政事;
《詩》描繪山川動植,表達情感;
《樂》論述音樂,教導和諧;
《春秋》辨別是非,撥亂反正。
《春秋》數萬字,要旨數千條,弒君三十六起,亡國五十二,諸侯流亡不可勝數,究其原因,都是因為不本分。
所以為君為臣為父為子,都要好好看看《春秋》,不本本分分,不僅身死還留下罵名。不君不臣不父不子,是天下最大的罪行啊!
由此看來《春秋》就是記錄了禮義的根本,禮就是用來杜絕壞事,法只是處理壞事,法的效果容易看見,而禮的作用確實難以察覺啊。
壺遂說,孔子之時,天下大亂,不得已寫就春秋,但如今天子圣明,天下太平,你又重拾筆紙,這是想干嘛?
司馬遷說,天子圣明,更要歌頌,賢士忠臣,也要記錄啊,當然我這些不能跟春秋比啦。
整理到第七年時,司馬遷因替李陵伸冤,受到囚禁,喟然長嘆,這是我的罪啊,我的罪,我這殘毀的身體是沒有用了啊!
而后又深思道,《詩》、《書》含義隱晦而用詞簡約,這是作者們想要表達他們的思緒與志向。當年周文王被囚而推演了《周易》,孔子被困而寫就《春秋》,屈原被流放而吟誦《離騷》,左丘瞎了才有了《國語》,孫賓斷腿而論述兵法,呂不韋被貶蜀地,世上才流傳了《呂覽》;韓非在秦國被抓,留下了《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如此看來,世上經典大多都是圣賢們抒發憤懣而成,理想得不到實現,才回憶過往,考慮未來啊。于是司馬遷終于下定決心,從黃帝寫到了漢武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圣相繼,功德萬世流傳,所以第一篇為《五帝本紀》;
大禹治水,夏桀驕橫,第二篇《夏本紀》;
殷契建國,紂王無道,第三篇《殷本紀》;
文王興盛,赧王滅亡,第四篇《周本紀》;
始于伯翳,昭襄稱帝,第五篇《秦本紀》;
始皇一統,子嬰投降,第六篇《始皇本紀》;
豪杰并起,項羽為王,第七篇《項羽本紀》;
項羽殘暴,劉邦一統,第八篇《高祖本紀》;
漢惠早逝,呂后專權,第九篇《呂太后本紀》;
文帝繼位,天下歸心,第十篇《孝文本紀》;
七王雖亂,竟歸太平,第十一篇《孝景本紀》;
外攘夷狄,內修法度,第十二篇《今上本紀》。
夏商久遠,大致推測,第一篇《三代世表》;
周室衰微,諸侯專政,第二篇《十二諸侯年表》;
春秋之后,強國逐鹿,第三篇《六國年表》;
秦朝暴虐,楚漢相爭,第四篇《秦楚之際月表》;
漢興百年,諸侯廢立,第五篇《漢興以來諸侯年表》;
漢朝一統,功臣去留,第六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之際,有功封侯,第七篇《惠景間侯者年表》;
武帝之時,建功立業,第八篇《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漢代諸侯,分封推恩,第九篇《王子侯者年表》;
漢朝以來,賢相良將,第十篇《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所謂禮,近乎人情,通達王道,第一篇《禮書》;
所謂樂,移風易俗,感動共鳴,第二篇《樂書》;
所謂律,王朝盛衰,軍隊為先,第三篇《律書》;
所謂歷,陰陽相變,有其規律,第四篇《歷書》;
天文星象,運行軌跡,第五篇《天官書》;
天命授予,有禮可據,第六篇《封禪書》;
治水疏防,天下安寧,第七篇《河渠書》;
貨幣通行,引導穩定,第八篇《平準書》。
太伯讓位,亡于越國,第一篇《吳世家》;
呂尚經營,桓公稱霸,第二篇《齊太公世家》;
周公盡心,隱桓沒落,第三篇《周公世家》;
召公有德,燕王禪讓,第四篇《燕世家》;
管蔡作亂,武庚被誅,第五篇《管蔡世家》;
舜禹之后,百代享福,第六篇《陳杞世家》;
殷商遺民,勢單力薄,第七篇《衛世家》;
微子封宋,景公守心,第八篇《宋世家》;
叔虞封唐,重耳稱霸,第九篇《晉世家》;
懷王客死,屈原投江,第十篇《楚世家》;
文身斷發,勾踐嘗膽,第十一篇《越王勾踐世家》;
子產仁政,后世稱賢,第十二篇《鄭世家》;
襄子隱忍,主父餓死,第十三篇《趙世家》;
畢萬封魏,惠王自負,第十四篇《魏世家》;
韓厥封韓,韓非囚秦,第十五篇《韓世家》;
陳完避難,接替姜齊,第十六篇《田敬仲完世家》;
禮樂崩壞,仲尼匡亂,第十七篇《孔子世家》;
秦朝暴虐,陳涉首義,第十八篇《陳涉世家》;
薄氏栗姬,陳后子夫,第十九篇《外戚世家》;
劉邦弟弟,封為楚王,第二十篇《楚元王世家》;
劉賈劉澤,遠房親戚,第二十一篇《荊燕世家》;
惠王劉肥,劉邦長子,第二十二篇《齊悼惠王世家》;
鎮守后方,提供后勤,第二十三篇《蕭相國世家》;
曹參為相,不變不革,第二十四篇《曹相國世家》;
致勝先機,運籌帷幄,第二十五篇《留侯世家》;
深謀遠慮,暗護宗廟,第二十六篇《陳丞相世家》;
臨危受命,衛國平亂,第二十七篇《絳侯世家》;
平亂有功,自負有禍,第二十八篇《梁孝王世家》;
景帝之子,五王去留,第二十九篇《五宗世家》;
武帝之子,三王是非,第三十篇《三王世家》。
退讓君位,餓死山中,第一篇《伯夷列傳》;
晏子節儉,管子奢侈,第二篇《管晏列傳》;
李耳無為,韓非循理,第三篇《老子韓非列傳》;
司馬古法,穰苴光大,第四篇《司馬穰苴列傳》;
信廉仁勇,治兵之道,第五篇《孫子吳起列傳》;
為父報仇,投奔吳國,第六篇《伍子胥列傳》;
孔子論述,弟子遵從,第七篇《仲尼弟子列傳》;
改革變法,秦國始霸,第八篇《商君列傳》;
聯合諸侯,對抗秦國,第九篇《蘇秦列傳》;
分散諸侯,張儀來說,第十篇《張儀列傳》;
放眼天下,對抗諸侯,第十一篇《樗里甘茂列傳》;
打敗魏國,魏冉有功,第十二篇《穰侯列傳》;
長平之戰,圍困邯鄲,第十三篇《白起王翦列傳》;
儒家后人,禮義繼承,第十四篇《孟子荀卿列傳》;
好客喜士,為國奔走,第十五篇《孟嘗君列傳》;
解救邯鄲,游說諸侯,第十六篇《平原君虞卿列傳》;
禮賢下士,不論出身,第十七篇《魏公子列傳》;
挺身而出,脫困秦國,第十八篇《春申君列傳》;
激流勇退,退位讓賢,第十九篇《范雎蔡澤列傳》;
率領五國,擊敗齊國,第二十篇《樂毅列傳》;
不懼強秦,不計前嫌,第二十一篇《廉頗藺相如列傳》;
留守社稷,恢復齊國,第二十二篇《田單列傳》;
游說解圍,不計名利,第二十三篇《魯仲連鄒陽列傳》;
濤濤才情,郁郁而終,第二十四篇《屈原賈生列傳》;
奇貨可居,護送子楚,第二十五篇《呂不韋列傳》;
刺客有信,義不二心,第二十六篇《刺客列傳》;
志得意滿,終取滅亡,第二十七篇《李斯列傳》;
開拓疆界,抵抗匈奴,第二十八篇《蒙恬列傳》;
親如父子,終成仇敵,第二十九篇《張耳陳余列傳》;
不懼項羽,擾亂敵后,第三十篇《魏豹彭越列傳》;
叛楚歸漢,終破項羽,第三十一篇《黥布列傳》;
逢戰必勝,漢之功臣,第三十二篇《淮陰侯列傳》;
對抗項羽,切斷糧餉,第三十三篇《韓信盧綰列傳》;
田氏為王,死士悲壯,第三十四篇《田儋列傳》;
攻城野戰,奮勇殺敵,第三十五篇《樊酈列傳》;
漢朝初定,張蒼定律,第三十六篇《張丞相列傳》;
奔走游說,和親諸侯,第三十七篇《酈生陸賈列傳》;
忠臣親信,一路跟隨,第三十八篇《傅靳蒯成列傳》;
遷徙大戶,和約匈奴,第三十九篇《劉敬叔孫通列傳》;
季布守信,欒布有義,第四十篇《季布欒布列傳》;
一心為國,不顧身死,第四十一篇《袁盎晁錯列傳》;
釋之守法,馮唐推賢,第四十二篇《張釋之馮唐列傳》;
不善言辭,仁厚慈孝,第四十三篇《萬石張叔列傳》;
廉潔守義,不曾動搖,第四十四篇《田叔列傳》;
醫術神通,流傳后世,第四十五篇《扁鵲倉公列傳》;
劉邦之侄,一代梟雄,第四十六篇《吳王濞列傳》;
禮賢下士,平定國難,第四十七篇《魏其武安列傳》;
智高謀遠,寬以待人,第四十八篇《韓長孺列傳》;
身先士卒,愛兵如子,第四十九篇《李將軍列傳》;
最強敵手,北境匈奴,第五十篇《匈奴列傳》;
出擊要塞,驅趕胡虜,第五十一篇《衛將軍驃騎列傳》;
節儉節約,以身作則,第五十二篇《平津侯列傳》;
尉佗臣服,保有南越,第五十三篇《南越列傳》;
越國后人,平定收編,第五十四篇《東越列傳》;
衛滿稱臣,留作外臣,第五十五篇《朝鮮列傳》;
途經夜郎,唐蒙通使,第五十六篇《西南夷列傳》;
大人子虛,文辭華麗,第五十七篇《司馬相如列傳》;
劉邦小子,終失其業,第五十八篇《淮南衡山列傳》;
依法行政,終留佳名,第五十九篇《循吏列傳》;
汲黯莊嚴,鄭莊謙和,第六十篇《汲鄭列傳》;
孔子之后,儒生不絕,第六十一篇《儒林列傳》;
奸民弄法,酷吏嚴削,第六十二篇《酷吏列傳》;
西方諸國,聯通漢朝,第六十三篇《大宛列傳》;
行雖乖張,游俠有義,第六十四篇《游俠列傳》;
巧言美色,易獲親信,第六十五篇《佞幸列傳》;
不流世俗,不爭名利,第六十六篇《滑稽列傳》;
算命先生,亦有其道,第六十七篇《日者列傳》;
龜甲蓍草,以決吉兇,第六十八篇《龜策列傳》;
不從政事,亦可發達,第六十九篇《貨殖列傳》;
整理論述,以待后人,第七十篇《太史公自序》。
至此《史記》共130篇,5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