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句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但現在貌似“顏值決定一切才是真理”啊。那到底是相信那句話說的是對的,其實這要根據你自身的天生本錢了。(后天修改也可啊)
如果,你真的外觀不好,那么請相信“人丑就要多讀書”是對的,因為早在兩千多年前已有一個前輩給我們作出了好的榜樣。
他就是澹臺滅明,復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他比大圣人孔子晚生39年。他天生異相,面貌丑陋,據說長得“額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
而當他去拜孔子為師時,孔子雖然為了信守自己“有教無類”的理念沒有拒絕他,卻總對他愛答不理,讓人家坐冷板凳。當時的澹臺滅明沒有很牛逼的說出“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這樣類似的話,但他用實際行動的成果證明給了孔圣人。
拜師完后的澹臺滅明對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態度頗為失望,毅然決然離開孔子,開始了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
以貌取人的孔子沒把澹臺滅明當回事兒,他非常喜愛的弟子子游(即言偃)卻對澹臺滅明頗為欣賞。
那這個子游又是何人啊?
子游(公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常熟人,以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稱。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是孔子七十二賢人和“孔門十哲”之一。他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材生。
言子十分注重禮樂 的學習研究,因此,他對禮的專精程度比曾子、子 夏、有子等都高,成為孔門弟子中了解掌握禮學出 類拔萃的佼佼者,被孔子列為“文學”科第一(錢穆 在《論語新解》中認為,“文學”即“孔子言詩書禮樂 文章,以至連曾子也承認自己不如言子,說: “我過矣!我過矣!夫夫(指言子)是也!”(《禮記檀弓上》)
據《論語 陽貨篇》記載,言子在跟從孔子游歷 諸侯國返回魯國后被任命為武城宰,成為一方行政 首長,這為言子實踐禮樂治國思想提供了一個極好 平臺。在治理武城中,他注重禮樂教化,使民風大 變,境內弦歌之聲飄揚,百姓安居樂業。年邁的孔 子聽說后,不顧體弱多病,不畏沂蒙山區長途跋涉 的辛勞。
特地親往觀看。孔子到武城后,“聞弦歌之 聲”,就笑著對言子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 治理武城這么一個小地方,用得著推行禮樂之教 嗎?言子回答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日:“君子學 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意思是說,做官的 學了道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了道就明白事 理,容易役使,如此則政通人和,安居樂業。
孔子聽完 后深為贊賞,對其他弟子夸獎言子說:“二三子,偃 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言子用禮樂之教治理 武城所取得的出色業績,獲得親眼目睹的孔子的充 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而子游有次從武城宰任上回到曲阜看望孔子時,孔子問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嗎?”子游借機贊美了澹臺滅明的高尚品格:“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用現代話說,就是“做事從不投機取巧走捷徑,沒有公事從來不到我屋里來”。
所以才有了后來澹臺滅明拜師孔子。但固執的孔子依然不為所動。
澹臺滅明自學成才后,獨辟蹊徑,南下吳楚游歷講學。
澹臺滅明雖相貌丑陋,卻胸懷寬廣,他并沒有因為在孔門受到冷遇而對孔子懷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為師,積極傳播儒家學說。他不但像孔子那樣釋《春秋》,習“六藝”,教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在教學中提倡孔子提出的“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態度,“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風氣,“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方法等等。
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的澹臺滅明在江南地區受到了人們的愛戴,當地跟從他學習的有300多人。他在幾十年內為江南地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他的名氣也傳遍了當時的各個諸侯國。
書中有這樣記載:南游至吳,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以為諾,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大概意思是:我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憑語言判斷人,看錯了宰予。
看看吧,澹臺滅明用自己的行動結果讓孔圣人后悔、感慨。那現在人的我們假如相貌不好又有何可自卑的那。
我們可敬的馬云同志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當然我們澹臺滅明的事并沒有結束,澹臺滅明后來在他聚徒講學的南昌百花洲畔去世,當地人民千百年來一直在紀念緬懷這位積極傳播儒家文化的先賢——南昌城內有進賢門,東南有進賢縣,進賢縣有棲賢山,都是因澹臺滅明而得名的。
澹臺滅明曾因相貌丑陋而被孔子所輕,但他最終憑借自己取得的突出成績獲得了老師的認可,而且在孔門七十二賢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