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最初看到這句話好像在瓊瑤小說《梅花三弄》看到的,后來在金庸的小說《神雕俠侶》又讀到,到后來才直到原作者是元好問,金朝人,這句是不僅僅是描寫愛情的,詩句的淵源來自于一對大雁的故事。
據說,太和五年,元好問去參加科舉考試,因為出身名門,他自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8歲時,因做詩做得好而獲得“神通”的美譽。元好問雖然文采斐然,官運卻并不順當。也許才情太好的文字不符合當時考官的心思,他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并沒有中考。
在再一次趕考的路上,他在途中遇到一個獵人打獵。元好問走到獵人跟前時,看到獵人將天空中飛旋的兩只大雁中的一只射中,被射中的大雁落地而亡。另一只大雁在天空中哀鳴盤旋好久,最后也頭朝下撞地而亡。獵人沒有料到會發生這么讓他震動的一幕,他把兩只大雁掩埋,從此再也不射殺大雁。大雁的情誼深深的打動了在一旁的元好問,于是他揮筆寫下這首詞:
摸魚兒·雁丘詞
【序】泰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這種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愛情精神是值得人們學習,可是真的遇到感情上的生死別離,幸存的一方,還是應該好好的活下去,不應該以死相許。說到這里,想起幾件關于殉情的故事。
前段時間,有一對戀人先后跳河,殉情而死,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說是女孩家的父母嫌棄男孩子家窮,非要男孩家人拿出20萬聘禮,才答應這門親事。結果,男孩子家人向親朋好友借到13.8萬,再也借不著了,托媒人向女孩子父母說情。女孩的母親看到聘禮錢沒湊夠,當場就翻臉了,守著親戚鄰居說得男孩子很難聽,無外乎就是諷刺他們家窮,無能,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等等。男孩子受不了,騎著電動車就哭著回去了。把13.8萬聘禮錢給父母放好后,走著來到村頭河邊給女孩發了信息,就跳河了。女孩一個小時后才看到信息,打電話已經無法接通,女孩子匆忙來到河邊,看到河邊好多的人在打撈人,一下子暈了過去。等蘇醒過來,朝著家的方向磕幾個頭,然后也跳河殉情了。村頭河雖然不很寬,有幾處暗流,人跳下去就被水沖走了。
兩個孩子的父母的悲痛可想而知,這種不顧父母親人,只為自己的情分自殺的行為,是生死相隨嗎?值得世人提倡嗎?他們這么做絕對不對。這孩子太脆弱,太沒有責任感了。好多事情,當時沒有轉圜的余地,時間長了,總會有辦法,當你們雙雙絕情而去,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嗎?
直教人生死相隨的是對愛情的精神,而不是讓你真的拿性命去追隨。相愛中的男女,一定要理性、冷靜地處理感情上的問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你堅守,一定會得到屬于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