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
佛說這里是六道之一;道說這里是人間;上帝說這里是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戰場;哲學說這里是無窮的辯證迷霧;物理說這里是基本粒子里堆砌 出來的聚合體;人文說這里是存在;歷史說這里是時間的累計.....那么對于人工智能來說,世界是什么呢?0和1嗎?答案可能只存在于未來。
智能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綜合能力,人工智能則是人創造的類似于自己智能的智能,表現為兩種:一種是弱人工智能,只要機器、軟件表現得像人類一樣就可以算作有智能;另一種是強人工智能,其特點是完全與人一樣,會思考、能學習,是具有人類智慧的機器。
歷史上每次技術或人文的革命都是為了讓人類的生產、生活變得更好、更強、更有效,但是這一次,人工智能的革命,卻讓人類充滿的迷茫、恐懼和無奈。當然,還會伴隨對未知好奇的驚喜!當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進化到今天,除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已經沒有任何物種可以與人類抗衡。唯一會讓人從骨子里感到畏懼和后怕的也許就是人類自己發明出來的人工智能。
百度推出無人車上了五環;阿里AI每秒擼出8000張海報;AlphaGo擊敗了李世石、柯潔;京東眾籌“嚕嚕”性愛機器人,1小時賣出6000件;世界上首個機器人律師DoNotPay,兩年幫人打贏了大量交通違法官司,37.5萬張違規停車罰單被交管部門消掉;天河團隊研發的CDSS能4.8秒診斷100份病歷,單個病例需要的時間僅為0.04秒,且和專業醫生的診斷結論完全一致;深圳高交會上,機器人小胖在沒有指令的情況下,自行打砸展臺玻璃,還砸傷了路人;2000年以來,高盛引入智能機器人,將交易員從600人裁員到2人......未來,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所有的純技術和純服務的工作。現在你還能憑借一門專業技能找到一份工作,而未來,有很多人可能連被利用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了。
人工智能無所不在地潛藏、萌發、產生和應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角落,凡有人類足跡和活動的地方都將出現人工智能。除了代替人工作和服務于人之外,還有可能與人產生競爭,最終形成事實上的超出人類意志之外的結果——人工智能把人當做對手,并最終戰勝人。這一點,以霍金為代表的科學家頻頻提到。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類遇到的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最壞的事情。如果是后者,則人工智能的發明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災難。
這種假設的理論和事實在于人工智能有很強的快速復制能力,而人類的智慧是不可復制的。復制原本是生物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的一種機制,通過DNA到RNA的轉錄,再把DNA的信息精確傳遞下去。但是這只是基因的復制,而非能力的復制。人的所有能力只是潛藏在基因中,從基因到能力的再現或實現還需要經理如同DNA到RNA轉錄一樣的或更為復雜的機制,也就是后天的實踐、練習、開發、拓展和創新獲得。舉個例子,羅納爾多的兒子不會因為繼承了父親的基因就會踢足球,而是需要后天的訓練和努力才能激活基因中的潛能。
但是人工智能不同于人類智能,它是一種機器智能,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迅速復制一種技術或者技能。比如,一旦某一個人工智能機器通過深度學習而擁有了97%以上的人臉識別正確率,那么頃刻之間,世界上所有同類的人工智能都可以具備這樣的正確識別率。這種無成本無時差復制和持續向前的演化能力,是人工智能相對于人類智能的最大優勢。
這種優勢將隨著“摩爾定律”逐步擴大。當人工智能擁有超越人類基因的復制能力和深度學習特點,并且具有自我意識時,對人類的挑戰有可能超過歷史上最殘酷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很多科幻電影中的AI故事或將在人類歷史中真實上演。
智能時代的革命,翻新傳統行業,造就新行業。奇點日益臨近,未來我們會感覺這個世界很熟悉但也越來越陌生,我們火災改革的浪潮中會很痛苦也很糾結,以往的結構、認知、秩序、規則都將破碎和重建。世界越來越破碎,而那些治愈破碎的力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值錢。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發展初期,哪些社會底層和知識能力掌握不足的人群會成為失業的“重災區”。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尋找新的生存方式是所有人的生活命題。因為這里面將沒有明確的先行者指引,沒有可以循規蹈矩的目標和方向。趨勢不可阻擋,一切都充滿了未知的可能。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
未來我們的競爭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還有人與機器之間的競爭、機器與機器之間的競爭,這三個方面的競爭會充滿更多的矛盾對立。
智能與人力之間的圓尺,丈量著我們與下一個時代的距離,浪潮終將洶涌,你我都不是局外人。
我加入了辣評今年的科技圈:社會熱點|@產品|@IT·互聯網聯合征文活動,來一起參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