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馬塞爾.普魯斯特
讀完《皮囊》這本書,內心是非常震撼的。首先整本書是分幾個章節寫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你讀著讀著就很容易將自己代入進去,感同身受作者那份深深的感情,同時又加入自己的遐想與回憶,讓人深有所思,思有所得。很遺憾這本書不是一口氣讀完的,沒有連貫性的感受它給我帶來的深切感受。所以在文章開頭我就建議想讀這本書的朋友,抽一個下午,一口氣讀完它。
《皮囊》這本書在我看來體現了作者對家人對故鄉對好友的真摯感情與回憶,那種坦蕩蕩的感情與回憶分析是經歷過真切的真實體驗而得到的,沒有更多的加入修飾與掩飾,顯得那么的真誠,讓讀者直接的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情緒。書名取做皮囊,我理解為作者將自己的皮囊逐漸剝開,一層層的向讀者展現其中的血肉人生,真實的展現,深層次的剖析與反省,讓我這種普通而又充滿感情的人受益匪淺,產生極大共鳴。如書中緒言所說:人生際遇的好與壞,關鍵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只要能對你有所啟發,都是明燈。書中的許多人物是作者的明燈,同樣也是我這種讀者的明燈。看這本書,真的很有收獲,對待生活,對待親人,對待身邊的好友,對待所處的環境……
作者蔡崇達本著對故鄉與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致、冷靜的方式描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的故事,表達了對父母親人、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同時也回答了那些我們終將要回答的問題。書中的小故事有9篇,自我感想與展望有5篇,分別是是《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海是藏不住的》《愿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火車伊要開往叨位》。
《皮囊》講的是作者的阿太,也就是外婆的母親。一個99歲的沒有文化的老太太,職業是個神婆,講話偶爾文縐縐,但是卻教給了作者具有啟示力量的生活態度: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作者未來中能夠堅強的面對人生中的種種失敗與挫折,阿太給了精神上的力量。
《母親的房子》里,母親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樓的房子,因為“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為了房子,她做苦工,撿菜葉,拒絕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這座房子不久后會被拆毀,只是為了“這一輩子,都有家可歸”。其實母親這么執著的建房子不僅僅基于這個原因,更多的是完成原本健康父親的愿望,讓父親發起的這個家庭看起來健康而完整,深深的表達了對父親深切的愛。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么都重要。這口氣就是父親,就是這個家。雖然沒有被理解,但是母親還是堅持了下來并默默承受著。母親的房子就是我的家,這一輩子我都有家可歸。
《殘疾》與《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里的父親,他離家、歸來,他病了,他掙扎著,全力爭取尊嚴,然后失敗,退生為孩童,最后離去。父親被照亮了。被懷著厭棄、愛、不忍和憐惜和掛念,艱難地照亮。就在這個過程中,作者長大成人,承擔起一家之主的責任,堅強的走起來。
《我的神明朋友》是在父親走了后,母親對父親精神上思念而去找的自我安慰對象。但是這個對象給了母親一份安穩,讓母親相信父親在另一個世界重新來過,過得比現實世界好得多。這一篇深刻的描寫出了母親對父親沉默而有執著的愛。
《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是作者在小鎮里的幾個故事。張美麗,文展,兩個阿小,在現實生活中幾乎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最喜歡的故事是《天才文展》,小時候我們周圍總有那么一個人簡稱別人家的孩子,用萬丈雄心走在義無反顧的路上,所有人都對他將來會取得的偉大成就深信不疑,可是二十年之后,這個人消失于我們的視野,沒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做著什么樣的事情,反而是那些曾經默默無聞、從來不談論理想和事業、埋頭只做需要自己做的事情的人衣錦還鄉。
《厚樸》這個故事是源自作者內心希望改寫的一篇小說。雖然離開了那片鄉土,卻是蔡崇達的一次深入的自我剖析。厚樸是誰?厚樸就是Hope,厚樸就是我們都希望成為的那種人:恣意而張揚,在人群中與眾不同,做不一樣的事情,過不一樣的生活,從不被現實所束縛,無論如何,即使去工地上砸石頭賺錢,也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因為生命的意義就是要燃燒,足夠精彩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要去經歷各種生命體驗,才不枉世間走一遭。可是厚樸最終還是被現實打敗,退了學,四處流浪,回到老家,去一個偏遠的村莊教書,最后自殺了。
Hope is gone。
可是“我”卻成功了,我壓抑著自己的渴望,在自己規劃好的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著,放棄了很多美好的時光甚至愛情,最后成功地抵達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我”知道,“我”和年輕時的厚樸一樣,一直在和自己抗爭,我所得到的,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
《海是藏不住的》《愿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火車伊要開往叨位》這五篇算是作者的感情抒發與自我感想與反省。對城市與鄉村進行分析表達自己對故鄉對農村的懷念與喜愛,同時也表達了對催生安排出來的城市的遺憾。借這種遺憾表達了對人性的思考:生命的意義與活力存在何處?生活的氣息從哪里感受,去哪里尋找?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問題?李大人告訴我的是什么?如何去生活,這個問題需要答案,更需要回答答案的勇氣。很多人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前提下,采取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責任。這個是不妥當的。最后回家與火車的開往方向,讓我們珍惜身邊人,找到生命中對你最重要的東西,將它把握住。家,親人朋友,就是作者的答案。
《皮囊》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什么樣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可惜的是,我們不懂。最后對書進行總結:這是一本對家人對故鄉回憶的書,作者通過對往事的回憶來表達自己的懺悔,并通過懺悔找尋生命的意義。推薦本書。
分享幾句我喜歡的書中原話:
1. 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2. “有沒有把世界掌握在手中的感覺?”這樣提問的人,顯然沒有試過在現實生活中去真正奔赴夢想。
3. 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