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小有啟發(fā),特別針對說話這件玩意越發(fā)覺得有意思。
就像最近大堂姐發(fā)生的一些事,她咨詢補考(車試)的費用為什么貴港會比廣州貴那么多。這坦白只是短短一句詢問,但教練馬上怒了,blabla說了一堆,因為話語的內(nèi)容太沒營養(yǎng),不一一復(fù)述,大概梗概就是,我是全天陪練的,包接送,行情這個價,我付出很多服務(wù)…諸如此類。最后想表達的,你賺了,我是劃算的,你應(yīng)該感恩戴德。大堂姐很委屈,因為,她只是作為一個交錢又疑惑的消費者提出咨詢而已,而且在陪練過程教練的不上心與種種遲到與他如今申訴的并不相符。生活往往會有這么種場景出現(xiàn),話語成為掩飾人們真實行為的工具,同樣也為了虛張聲勢。故事的最后,大堂姐道歉了,雖然很不憤(鑒于熟人關(guān)系),可是內(nèi)心的委屈久久不散。
我和大堂姐說,無所謂因為他的話語而感到傷心,從旁觀者角度看,他不過外強中干,大聲的說了很多,可是卻不過是只腐朽的蘋果。用言語去掩蓋事實與嘗試說服,正在表現(xiàn)著他的心虛。對此,我們沉默回應(yīng),像看一個跳梁小丑就好了。
于我而言,要首先明確說話的目的,不是為了說話而說話,首先他得有想法;他同樣不為權(quán)力而說話,人之純粹不為權(quán)貴成為它的奴隸;最后不為表現(xiàn)或者瞎逼逼而說話,聲音越大,旁人不一定聽到甚至?xí)徽f服。如果我們都不能做到,請保持沉默?;钸@么一生,我們可以說話的機會很多,可是雁過留痕,說過但讓人記得的話卻是有限。
沉默不是懦弱,而是與自個兒的靈魂對話,是孤獨的思考和腦暴。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