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終極問題,在于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意義與真相,東方哲學也好,西方哲學也罷,大道如砥,殊途同歸,終究歸結于對世界和內心的思考與探尋,盡管不同哲學流派的大相徑庭,但在方向上卻實現了驚人的統一。讀《悉達多》,我看到了眾多哲學流派的影子,仿佛成為了連接古今中外哲學思想的橋梁,讓我喜不自勝。
悉達多,一個出身優渥、天資聰慧的婆羅門,用盡一生時間去探求內心的阿特曼,去追尋梵天的存在。悉達多不斷出世、入世,于清凈內修煉、與世俗中經驗,經歷困苦,飽得滄桑,終于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1.出世之歷練
在受到良好的教育,經歷刻苦的修習,深受長輩的喜愛后,悉達多確定自己無法在家中通過教育尋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梵人合一之法,于是毅然遠離家庭,成為一名沙門,與樹林為伴,與饑餓為友,以思考為食。漸漸地,悉達多已學會“克己”之法,可以忘卻一切,進入某種虛無的存在,然而悉達多發現到這種虛無不是自己所尋找的“道”,這種平靜和虛無就像是醉酒之后的麻木,無用且短暫。于是悉達多習慣了懷著洞悉一切之心態看世間萬物,世間萬物皆為魅惑的,稍縱即逝的霧靄,以懷疑熟視,這一切注定被思想洞悉,一無是處。
成為沙門后,悉達多陷入了懷疑與否定之中,他蔑視世間的一切,認為它們都是虛妄,一定有某種規則被掩蓋于虛妄之下,等待自己將其看破。正如道教,于清凈處尋清凈,故而遠離俗世,求一個道法自然,可既然身在世間,心又怎能遠離?不過是逃避罷了。大隱隱于市,于鬧市煉心,才是第一等境界。
2.入世之思考
對沙門之法產生懷疑之時,悉達多遇到了喬達摩,一個行于世間的圣人。喬達摩的法義讓悉達多嘆服,但卻敏感地意識到其中缺失了一個重要環節:佛陀只是將自己的智慧傳授,卻并未講述自己如何獲得智慧,人們對佛陀成圣前的故事一無所知。于是悉達多拒絕成為佛陀的追隨者,決意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拋去作為沙門的束縛,悉達多不再刻意強化對“梵”的尋找,放松了對目的的追尋,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獲得自由的雙眼流連于世間,他看見且清晰地辨明可見世界 他不再問詢本質,瞄準彼岸,他在世間尋找故鄉。如若人能毫無希求,質樸而天真無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雋美。
悉達多意識到真理并不是被世界掩蓋,真理就是世界本身,正如“理學”所言格物致知,世間萬物皆有其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則世間萬物之理終被我所掌握,于是悉達多來到河邊,拒絕了擺渡人的邀請,決定入世體驗。
3.人間之墮落
憑借著自己僅會的三樣東西:等待、思考、齋戒,悉達多學會了愛的技巧,學到了經商的方法,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富豪。開始時,悉達多還能保持內心的安寧與平靜,依舊以世外之人的心態體驗,然而這酒肉紅粉之毒竟是如此恐怖,悉達多逐漸成為一個墮入塵世的過客,他不愛任何人、任何事,錢財于他只是娛樂的手段,他揮金如土,游戲和瑣事成了負荷,他成為了一具被枷鎖包裹的軀殼。
這漫長的游戲催生出極致的空虛,空虛隨著時間不斷累積,悉達多認為自己再也無法找到生命的意義,那么生命便不再有意義,于是他決意自殺。
4.頓悟與復活
面對湖水,悉達多只看到一具徒具人形的骷髏,曾經那個眼神明亮的青年早已不知去了何方,這使他又強化了自殺的決定。向湖水跌去之際,他突然聽到了一聲爆喝:“唵!”,這是生命誕生發出的第一聲怒吼,這是梵天對人間的警醒,這是悉達多內心的阿特曼對他的勸誡。于是悉達多被喚醒,他意識到為了找到內在的阿特曼,他必須變為愚人。太多的知識阻礙了他,任何學問也不能讓他獲得救贖,該聽從內在的秘密之音。就像“心學”所說,“吾之良知即天理,致吾良知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具其理也”,一切有形之物終將逝去,一個嶄新的悉達多就此復活。
5.輪回與重生,再次出世
如佛教所言:“褪了衣服去!”,悉達多拋棄自己擁有的一切,只保留歲月帶給他的閱歷與經驗,他仿佛變為孩童,意識到身外之物的阻礙,不僅是錢財與財富,他接觸到的一切并非自我體驗而來的知識都是如此。
于是新的輪回開始,他回到河邊,回到墮落的起點,這一次他接受船夫邀請,留了下來,學會了傾聽河水。某一日,河水告訴他:時間并不存在,河水奔流不息,向前或向后都是河水本身,對河水來說只有當下。悉達多學會了戰勝時間,放逐時間。時間向前飛去,這是任何人也無法阻止的事情,與其用盡全力追尋它的腳步,不如放棄這種野心,用平靜的心態去接受時間,接受世界的變化。
6.智者與兒子,再次入世
漸漸地,船夫悉達多成為遠近聞名的智者。某日,平靜的智者迎來師尊喬達摩與妻子迦摩羅的去世,以及自己的兒子,又一個輪回開始,悉達多對孩子盲目而無限的愛讓他重新成為世人。為了保護孩子安全,他來到曾經經商的城市,看到了如孩童般的世人,在這一瞬間,一生的追尋實現了總結與漫展,他明白了智慧的所在:在生命的每個瞬間,能圓潤地統一思考。又一聲“唵”在內心響起,這是他心中阿特曼的歡欣,是梵天對他的認可,悉達多不再與命運搏斗,認知了完滿,融入了統一。
7.與摯友的長談
垂垂老矣,悉達多遇到了曾經同路而行的摯友喬文達,向喬文達傳授了自己的法義:智慧無法言傳,只有片面的真才能夠用言語彰顯,真的反面同樣為真,可以思想與言說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的,是缺乏完整、統一和完滿的。時間并不存在,世界與永恒,苦難與極樂,善和惡皆為幻象。世界并非緩慢地趨向圓滿,世間的每一瞬間都是圓滿,一切只需我善良、順從和愛的默許。要學會熱愛這個世界,接受這個世界,而不是將其和你期待中的世界進行對比。
《悉達多》具有濃重的唯心主義哲學色彩,對“我”的討論伴隨著全書的發展,讀這本書,我看到了中國的“心學”,印度的“梵我”哲學,西方的“存在主義”、“精神哲學”,這種對于內心的探索,并非空洞與死寂的沉默,而是空靈與堅定的蛻變,是對美的追求,對生命的贊美與熱愛,是讓人無比感動的浪漫主義。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不再看山,重新看山,直到看透這座山。悉達多的一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無論哪段經歷對他來說最為重要,也無論最終他的智慧正確與否,但我想,黑塞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句話:“佛陀的法義或許并非其最寶貴最深秘的東西。佛陀的徹悟紀實才是無法言說、不可傳授的珍寶--這恰恰是他現在要去經驗的,他現在才剛剛開始經驗的。”即所謂知知行合一,真知即所謂謂之行,不行不足以謂之知。
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