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掃房的時候,扔掉了從前用過的MP4:實在是沒必要再留著它了,因為它已經被孩子拆得支離破碎。而孩子之所以會把它拆成裝不回去的樣子,也是因為我再也用不到這個從前可以裝足足4個G的電影和音樂的小東西。
那時無論是日常通勤,還是旅行我都會帶著它,用數據線導入喜歡的歌曲和電影,短途聽歌、長途觀影,雖然它的屏幕僅有現在手機屏的三分之一大小,在我包里的地位,卻一度可以和口紅一爭高下。
可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早在智能手機興起的時代,它就被扔到了角落里自生自滅,直到被兒子尋寶似地找到,再被大卸八塊,終于正式消失在我的生活里。而在我將它的殘體倒入垃圾桶后,才慢慢感覺到它的消失。
正如《紐約時報書評》主編、作家帕梅拉·保羅在《消失于互聯網時代的100件事》中所說:“我們后知后覺,直到它們消失了才感受到后遺癥:這些東西已經不見了,或者說等同于不見了,因為現在的它們已經變了性質,不再是互聯網出現之前的樣子了。”
《消失于互聯網時代的100件事》是帕梅拉·保羅對消失于網絡的事物給予的回憶,字里行間的深情,卻讓人內心變得異常柔軟,更讓人驀然惆悵萬千。
消失的無聊
曾經在通勤的路上,或者于長途旅行中帶上MP4,就是為了打發途中的無聊,可是從沒注意到,互聯網的興起,竟然在悄然間連這樣的無聊也給消滅掉了。因為如今,在每個無聊想要卷土重來之前,我們早已自然而然地拿起來了手機。
刷視頻、打游戲、回群聊信息等拿起手機就可以做的事,填滿了我們周身的碎片化時間,讓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去體驗無聊。
帕梅拉·保羅在《消失于互聯網時代的100件事》里用了“聽上去就很荒謬”來形容無聊的消失,手指觸屏填滿了每一處無聊可以棲身的時空,讓無聊無處可藏,不復存在,我們不再有時間可以體驗無聊,甚至不會再去想無不無聊的問題。
還沒有互聯網的幾十年前,人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可以是無聊的狀態。那時的人們,即便腰纏萬貫也總要和無聊共舞,經濟的有力支撐,僅可以讓人們在寬大的起居室里閑逛、去環境優雅的地方散步,或者開車去兜風,但無聊還是會與生活本身糾纏不清。
可無聊卻在如今煙消云散,哪怕是思維最活躍的洗澡時間,從前我們只能任由思維隨著噴頭的流水無限漫游,可如今我們卻可以用手機開著直播,一邊往身上涂著沐浴露,一邊聽狼人殺游戲直播里,預言家在報幾號是金水。
消失的電話
你有沒有意識到,其實電話也在互聯網時代消失了。或許你會反駁說,怎么可能?剛才不還在說是我們的電話讓無聊消失了嗎?你反駁得沒錯,可此電話非彼電話,這里想說的是從前的、互聯網出現之前的、真正的電話!
用帕梅拉·保羅在《消失于互聯網時代的100件事》中的原話:還有一個正常人會用iPhone 12 Pro Max來打電話嗎?
答案竟然是沒有。因為人們更多時候是在用電話在小程序上叫外賣,用電話在打游戲,用電話在刷視頻,用電話在開遠程視頻會議。
那個可以簡單握在手里,或塞進口袋、包包里仍被我們稱為“電話”的東西,早就已經不是電話了,那明明是一臺計算機!它雖然仍被我們叫電話,卻已經很少被我們使用其最基本的撥號打電話功能,比起計算機才能做到的視頻通話功能,撥號打電話都變得稀有起來。
撥號打電話,或是聽到電話鈴聲接起電話?哦,不,發微信語音,或者干脆用文字與人聊天,才是我們如今的首選項。連從前離不開座機電話的秘書、客服代表、電話銷售員和接線員等工作職位也在漸漸消失,因為如今的人工智能早就能頂替我們,甚至有時比我們做得更好。
哪怕我們真的需要與人通過電話來深度溝通某一事項,想想我們的操作是不是已經變成了這樣:先發條微信問對方,是不是方便接電話,得到肯定回答后,才會撥號碼。
你看,其實我們的電話,也在消失中。哪怕你去朋友的新住址,找不到路的情況下,打電話問問也不是首選,因為共享位置才更能讓我們知道到底該怎么走!
消失的迷路
沒錯,朋友喬遷新居,給了我們地址,我們開車找不到路時的第一反應已經不是打電話給朋友,而是要么讓朋友共享位置,要么在導航里輸入地址,讓導航帶我們前往。
就像在帕梅拉·保羅在《消失于互聯網時代的100件事》說的那樣:這個新世界,對某個地方的了解,或者說好的方向感,已經不再是需要培養的素質。
你有多久沒有再體驗過突然意識到自己走錯了路,更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的恐慌了?獨自一人的時候,我們會心跳加速,大汗淋漓,需要強制鎮定以便找回來路。如果有同伴,干脆可以開啟一場大戰:因為可以相互埋怨,相互推卸責任,討論到底是誰弄得大家一起迷了路!
但如今的我們有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小藝和Siri哪怕提供了不同的路線,卻還是會最終把我們帶向同一個準確的目的地。
憶起某次開著導航開車外出,在其中一段老公非常熟悉的路段上,他完全沒有按照導航指示的路線前行,以至于導航因需要不斷調整路線,而變得異常多嘴多舌,在后座上打著游戲的大兒子禁不住吐槽問:“爸爸,你這是在故意戲弄導航嗎?”引得我們都在車里大笑。
不再需要一張充滿標記的紙,不再需要買張地圖翻來覆去校準方位,更不再需要找公共電話亭打電話呼叫救援。從前那種開出幾十公里才發現南轅北轍的情況,導航早就能提前提醒我們調頭了。
也就是說,迷路也已經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漸行漸遠了,你發現了嗎?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人氣講師董晨宇,在對《消失于互聯網時代的100件事》的推薦語里說:“一切技術皆有得失。互聯網的危險并不在于它讓我們失去了什么,而在于它不鼓勵我們思考這些失去。”
但沒關系,帕梅拉·保羅用這本《消失于互聯網時代的100件事》幫我們做了思考,讓我們能清醒地意識到那種種失去,讓我們不至于在時代互聯中麻木,而是驀然驚醒,被喚起回憶與眼淚,但又可以笑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