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禪這項活動,在古代可是被歷代帝王看作是莊嚴至上、無比隆重的盛典。從秦始皇到宋真宗,千余年間,共有六位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禪。但自宋真宗上演了一場北宋版“皇帝的新衣”,把封禪演成了鬧劇后,歷朝歷代再無帝王舉行此項儀式,一項長達千年歷史的封禪成了絕響。
泰山封禪逼格很高
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這事起源于秦朝,秦始皇搞了第一次,但根據歷史溯源,那就得上溯到黃帝時期。封禪這事簡單來說,就是號稱天子統治萬民的皇帝,干出點成績后,就要向上天做一次個人工作匯報,表一表功勞。
封禪只能是天子主持的祭祀大典,雖說只要是帝王就有封禪的機會,但并非每位都有舉行的資格。能不能去泰山封禪有著一套嚴格的“準入門檻”,條件有三:其一,易姓而王,國家一統;其二,事功卓著,百姓安樂;其三,天降祥瑞,時呈吉兆,三者缺一不可。
《史記·封禪書》記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時曾經提出封禪泰山的動議,管仲則以沒有祥瑞為由勸阻。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數次想要封禪泰山,但都不湊巧,不是遇到天顯彗星就是遇到地生災變,終生未能實現愿望。
宋真宗以前,登上泰山完成封禪大典的皇帝只有區區五位: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這五位封禪泰山那都是豐功偉績,實至名歸的,兩個字:夠格!
秦始皇掃平六國,北擊匈奴,南并百越,書同文車同軌,一統江山;漢武帝收南越,開西域,打到匈奴老窩里;光武帝翦滅群雄,建立東漢,開創“光武中興”;唐高宗西去長安九千九百里,皆我大唐國土,四海之內,無不臣服;唐玄宗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五位憑實力為泰山封禪進行了品牌背書,泰山封禪逐漸成為了一項權威認證,品牌的意義愈加顯著。
從秦始皇開始,泰山封禪規模上也愈發盛大,一次封禪典禮往往規模盛大,籌備時間就需要數年之久,期間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與物力。漢代封禪僅僅是百官隨行,頂多加上藩王,而唐高宗和唐玄宗封禪時則拉上了番邦酋長和各國代表,從行人員數以萬計,頗有“萬國來朝”之勢,這種情況下非盛世無法實現。
總之,泰山封禪成為了象征,只有圣天子才有資格舉行,或者說能舉行泰山封禪的,才是圣天子。其余的想要去泰山封禪,都要仔細審視一下自己,對標一下以上五位。
下面我們說的第六位泰山封禪的皇帝是宋真宗趙恒,在歷史教科書中除了“澶淵之盟”外,好像沒有其他地方提到了,他怎么就有資格封禪了?
宋真宗泰山封禪夠格嗎
北宋時期天下有兩個并駕齊驅的王朝,一為大遼,一為大宋。從北宋建立起,就面對著北面契丹人的威脅。從趙大到趙二,數次伐遼均無功而返,趙二當年高梁河之戰后,宋初那支能打的禁軍都搭進去了,再無能戰之兵,從此由進攻轉為了防御,宋朝君臣不敢言戰了,燕云十六州成了永遠可望不可得的夢。
宋真宗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作為一個“二代”,沒有了敢打敢拼的血性,只想做個守成之主。但北面的遼朝人可不想讓他安穩,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遼朝蕭太后與遼圣宗耶律隆緒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北宋的都城汴梁。
宋真宗十分畏懼遼人,手足無措,幸而有宰相寇準力勸,把他推上了戰場,渡過了黃河,御駕親征鼓舞了守城士氣,前線將士射死遼軍主將蕭撻凜,一舉震懾了遼軍,穩定了局勢。最終宋遼雙方議和,簽訂“澶淵之盟”,協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互約為兄弟之國。
盟約簽訂后,宋遼雙方罷兵,取得了和平,結束了長達二十多年的戰爭。趙恒自此便志得意滿,覺得這都是自己御駕親征的功勞。沒想到美夢沒做多久,就被宰相王欽若一盆冷水澆醒,王欽若用春秋中的說法告訴趙恒,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十分可恥,絲毫不值得夸耀。
宋真宗聽后,深感顏面盡失,越想越窩火。王欽若添油加醋地說: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想要一雪前恥,就得再上戰場,打敗遼國。宋真宗一聽,腦袋搖的跟撥浪鼓似的,堅決不同意。王欽若這時才亮出底牌:“只有封禪才能鎮撫四海,夸示外國,以彰顯陛下英明神武。”真宗一聽,眼睛就亮了,心也動了,這個可以搞!
因為宋真宗之前,他老爹宋太宗時期就想搞這么一出,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到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不斷有人鼓搗著泰山封禪,宋太宗趙光義本人也內心暗喜,想用一場封禪大典為自己正名,經過一輪又一輪的上書動員,宋太宗半推半就下,以“為百姓祈福”的名義詔令籌備封禪大典。
宋太宗明顯不夠格,舔著臉硬要封禪的行為,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四月份下的詔書決定封禪,五月份皇宮的乾元殿(舉行登基大典的正殿)和文明殿(冊封皇后和王族的正殿)就被一道閃電直接劈中,在暴雨滂沱中詭異地燒為灰燼。天降示警之下,宋太宗只好取消了這個封禪的妄念。
宋真宗想要泰山封禪就夠格嗎?前文提過封禪泰山必須湊齊三大條件,宋真宗自認已經有了“文治武功”兩大條件。文治就是所謂的“咸平之治”,趙恒即位初期,任用賢臣,減免賦稅,注意節儉,工作干得有聲有色,但遠不是史書所說的”治世“,頂多是”不亂“,與封禪標準還是距離很大的。而武功則是澶淵之盟帶來了和平,這項成績也挺尷尬,水分很大。
想要封禪的第三個就是“天降祥瑞”。祥瑞嘛,當然是可以人工造的嘍。
君臣上下合演的封禪鬧劇
雖說宋真宗趙恒最終把封禪劇演成了大爛片,但這場大戲卻演得格外有聲有色,情節精彩,導演認真,演員敬業,觀眾熱情,可謂良心之作,空前絕后。
作為這場大戲的男主,宋真宗趙恒自知功績不足封禪的情況下,為了堵住朝臣之口,竟然干出了賄賂朝臣的勾當,上級給下級“封口費”,送給了宰相王旦一壇珍珠,又用同樣方法收買了陳堯叟、丁謂、杜鎬等數名大臣。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的朝會上,宋真宗給群臣講起了他與神仙會晤的夢,說一月三日,會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果不其然,有內侍突然來報,說在宮城外有人手持黃帛進獻。此前拿到“封口費”的群臣也很知趣兒,馬上向趙恒祝賀。
趙恒于是帶領群臣焚香望拜,跪受“天書”,只見上面寫道:“趙受命,興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為表示遵守天命,宋真宗將年號“景德”(就是景德鎮的名字由來)改元為“大中祥符”,并大赦天下。接著宣布京城放假5天、官員集體加薪、公費擺宴慶賀,廣泛收買人心。
這年三月,王旦等人為了給宋真宗封禪造勢,更是連續5次發動萬人請愿運動,一波又一波的水軍狂刷贊,將輿論徹底搞嗨了。
宋真宗眼看戲演得差不多了,這年十月初四,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從汴梁出發,前往泰山,路上共走了17天,才到山腳下,然后又停了三天齋戒沐浴,才最終登上泰山完成儀式。
這次封禪玉冊,都是仿照唐玄宗那次封禪的玉冊一字一句地寫,只是唐玄宗用了115個字,而宋真宗用了328個字,字數遠遠超過了唐玉冊。由大臣馮拯撰寫,書寫則是由宋真宗本人完成的。這兩份玉冊現在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泰山下來,宋真宗又去了曲阜謁見了孔廟,賜錢三百萬,整個活動前后歷時長達五十七天。封禪歸來后,趙恒似乎入戲太深,真把自己當成了堪比秦皇漢武的明君雄主,整個人都不好了,陷入到了癲狂狀態。大中祥符三年六月,又帶著群臣跑到汾陰祭祀地神。據歷史記載,封禪泰山耗資八百萬貫,祭祀地神又花三百多萬貫。
全國上下反而更是起勁,紛紛進獻祥瑞,尤其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獻天書活動,這場被《宋史》稱作“一國君臣如病狂”的“天書運動”持續時間最長。幾年折騰下來,宋真宗幾乎把宋太祖太宗的積蓄揮霍殆盡,到其晚年“內之畜藏,稍已空盡”。
公元1022年,宋真宗駕崩,他的皇后劉娥臨朝稱制,下令將“天書”隨同宋真宗一起下葬永定陵,停止天下宮觀營造,徹底終結了這場擾動大宋王朝多年的鬧劇。
最后歷史君說:
宋真宗的封禪泰山,成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事件,它讓古人心目中最神圣的一項儀式,變成了污穢的代名詞,徹底搞砸了金字招牌。后世帝王都怕搞泰山封禪,會有人將他們與趙恒聯系在一起,不愿意因此而遭人議論。就算以好大喜功著稱的乾隆都只是游覽泰山,打死也不封禪了。封禪大劇自此劇終,老百姓也少了一項負擔,未嘗不是一件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