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的朋友?
你在玩王者榮耀,而且看起來滿世界的人都在玩,結果你吃飯的時候對朋友們說,來,聯機一下。結果,大家一臉懵,表示徹底不懂。
一首你感覺特別火的神曲,你在KTV點了,且大聲說:“點的都是大家會唱的歌”,結果大家都表示壓根兒沒有聽過。
一個你童年時代看過的影片,跟同齡人想要津津有味的探討一番,可是他們居然說沒看過!(過得不是一個童年?)
是否以上都是常有的畫面?如若真的是,那么恭喜你,知識詛咒已經在你這里發揮作用了。
知識的詛咒來源于《粘住》一書。它的核心理論是:如果我們很熟悉某個對象的話,那么我們會很難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的眼中,這個對象是什么樣子的。?
1、知識的詛咒 是你輸出知識的障礙?
前幾日在我們自己的節目中,來了一位資深的心理咨詢師某非,40歲左右,發表過很多著述。按照我們節目的規則,她要在7分鐘之內,講一個跟心理學相關的知識點。這個時間看似很短,但特別考驗一個老師的知識輸出能力,要命的是,現場的100位學生,才是最終的打分裁判。
某非老師上來后,真的是講得純干貨,全都是心理學專有名詞。如果對心理學稍有了解,一定會覺得講的純撈干,沒問題。可最后打分環節,某非老師拿到了年度最低分。這讓在業內已經老資格的她根本接受不了。
最后,學員代表中,物理學博士小包就站出來跟某非老師說:“老師,您就是中了知識的詛咒。我們把專業知識講專業并不難,把專業知識講通俗才考驗功力。”
仔細想想,知識的詛咒,似乎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次數特別的多。我們常常探討知識的輸入與輸出,輸入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容易的:只要不斷地去學習,去消化,去記住知識。但輸出呢?輸出是需要寫出來,整理出來,甚至教出來。成甲在著書《好好學習》中就提到:以教為學是輸出知識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可是,假如我們深陷知識的詛咒,就很難把知識教給別人。
舉個栗子: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給孩子輔導功課的經歷。可往往是很簡單的知識,你給孩子教了很多遍他也理解不了。你特別生氣,覺得孩子笨,但真實情況可能是:你并不會教,你已經受了知識的詛咒。因為在輔導的過程中,我們大多人已經真的很難把自己再放回孩子的思考界面去想問題了。
2、回歸小白 是抵御知識的詛咒最好錦囊
360總裁周鴻祎曾經提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必須是白癡傻瓜狀態”。這句話怎么解呢?
給大家試著做一個不專業的剖析: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在面對新的產品推廣時,必須要把之前的一些經驗啊,所知啊,進行屏蔽。讓自己回到用戶心態,也就是完全沒見過這樣一款產品時的狀態。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近些年比較火的幾條廣告語——
農夫山泉: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腦白金: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恒源祥:恒源祥,羊羊羊。
仔細看一看這些文案,簡單到了極致。可正是這些簡單到極致的內容,卻往往才會耗費策劃專員半生精力。因為這需要他們在策劃時,整個人回歸“白癡狀態”,回歸“用戶視角”,只有這樣,才有機會看明白,當用戶面臨這種產品時,他的聚焦點是什么?需求是哪些?不然,那些生澀難懂的行業內新詞,總會不自覺地冒出來干擾,一不小心就做成了一個自娛自樂的文案。
3、抵御知識的詛咒 ?才有機會去擴展視野
我曾經在前面的文章提到過,師父偶爾會跟我探討寫作,他認為是:所知障。正因為所知,所以才產生了認知障礙。仔細想想,道理非凡。
我們因為知識的詛咒,對某一領域的知識就會產生根深蒂固的一些認識,而這些認識大部分時間是讓我們更專業,而有些時候卻讓我們變得很難再裝進新的知識,或者換個角度理解現有的知識。
其實抵御知識的詛咒,在我們常規的一些概念中也可以解釋出很多類似的分支:換位思考、清零心態、非經驗化解讀等等。
在如今“知識焦慮”尤其嚴重的時代,每個人都如饑似渴的吸收著看似重要的知識。而這些知識,要如何才能轉化為我們想要的真理,或者能為我們所用的能力?甚至變現的條件?恰恰都需要我們時刻警醒,不要走進知識的詛咒。
愉悅的去輸入,智慧的去輸出。理解知識的詛咒,就不會被“圈套”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