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分為很多種,如脂肪性肝炎(俗稱脂肪肝)、藥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等,其中有傳染性的主要是指病毒性肝炎。在我國,常見的病毒性肝炎有甲型肝炎(簡稱甲肝)、乙型肝炎(簡稱乙肝)、丙型肝炎(丙肝)。甲肝一般是急性發作,主要通過消化道、食物傳播。乙肝主要通過血液、體液傳播,如果乙肝處于急性發作期,且乙肝病毒復制活躍、乙肝病毒滴度高,那么傳染性很強;如果乙肝處于乙肝攜帶者狀態,那么傳染性相對弱。丙肝主要通過血液、體液傳播,在我國,丙肝最常見的是輸血引起的傳染。對于肝炎的傳染性,既不要極度恐懼、甚至談虎色變,也不要無所畏懼、不加以預防,而是應該科學的對待肝炎、科學的處理和防備其傳染性。
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才具有傳染性,不同的病毒性肝炎傳染途徑也不一樣。比如甲肝和戊肝經過糞口傳播,也就是經過消化道傳播。甲肝和戊肝發病之前的常有吃海鮮的病史。比如前幾年我國上海的甲肝爆發是因為毛蚶。上海人吃毛蚶的量特別大,污染的毛蚶沒有完全做熟,發生了大面積的甲肝爆發。戊肝也是一樣,經常在發病前的1個月或40天去過海邊城市吃了海鮮,病毒通過口腔進入腸道,患者就感染了肝炎。在病人和非感染的健康人通過糞口途徑進行傳播。乙肝、丙肝和丁肝是另外一類的傳染性肝炎,不是通過腸道途徑傳染,而是通過血液和體液的途徑傳染。所以對乙肝和丙肝的病人沒有必要避而遠之,一塊吃飯是不會被傳染的。除非患者的血進入到血管或傷口上,才有可能傳染。而且健康的成人有免疫力,也不一定被傳染。病毒性肝炎的兩大類傳染途徑是經腸道傳播以及經血液和體液傳播。病毒性肝炎有傳染性,而非病毒性肝炎沒有傳染性。
以下將對病毒性肝炎做詳細論訴:
概述
疾病概覽: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導致的傳染性疾病,常見的有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己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尚未確定和公認。病毒性肝炎根據病毒感染類型不同可分為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庚型病毒性肝炎少見。此病情主要表現為腹部不適、黃疸、惡心、嘔吐、消瘦,需根據不同的類型進行不同的治療,其預后也不相同。
就診科室
感染內科、消化內科
是否醫保
是
英文名稱
Viral hepatitis
是否常見
是
是否遺傳
否
并發疾病
肝硬化、肝癌、肝性腦病
治療周期
視具體病情而定
臨床癥狀
腹部不適、黃疸、惡心、嘔吐、消瘦
好發人群
兒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種疫苗者
常用藥物
干擾素、恩替卡韋、拉米夫定、維帕他韋
常用檢查
血尿常規、肝功能、血清學檢測、病毒抗原檢測
疾病分類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導致的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導致的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導致的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
由丁型肝炎病毒導致的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由戊型肝炎病毒導致的肝炎。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就是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類型肝炎的傳播途徑不同,主要由血液、糞口、性交、母嬰途徑傳播。病毒性肝炎常好發于兒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種疫苗者等人群。此外,不良衛生習慣、性生活紊亂和輸血都能誘發病毒性肝炎。
各類肝炎的主要病因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的,甲型肝炎病毒是單股線狀正鏈RNA病毒,無包膜,屬小RNA病毒科中的肝病毒屬。甲型肝炎病毒侵犯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臟,甲型肝炎病毒有1種血清型,7種基因型。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的,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有包膜的雙鏈DNA病毒,屬于嗜肝病毒科。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的,丙型肝炎病毒屬于黃病毒科肝炎病毒屬,其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的,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種較小的缺陷單鏈RNA病毒,病毒顆粒呈球形。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的。
流行病學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的流行在溫帶地區具有季節性,高峰發病期主要在秋末冬初;在熱帶地區,流行的高峰期在雨季。我國多數地區甲型肝炎的流行以冬、春季為主,但近年來,有些地區發病的季節性已不太明顯,每年除3月份略高于其他月份外,呈全年散發。甲型肝炎的流行形式一般為散發,水源和食物污染可造成暴發流行。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區流行強度差異很大。
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是一種流行較為廣泛的病毒性疾病。據估計,全球約有1.85億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丙型肝炎感染率為2.8%。我國普通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的陽性率約為0.43%,以長江為界,北方(0.53%)高于南方(0.29%)。
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但各地區感染率有所不同。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種有缺陷的病毒,其生物周期的完成要依賴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幫助,因此丁型肝炎不能單獨存在,必須在HBV存在的條件下才能感染和引起疾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者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為5%,全球約有1500萬~2000萬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我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較多,但丁型肝炎病毒的流行卻遠不如想象的嚴重。1995年雷祖才等曾對我國9個地區的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進行調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為13.01%。2006年一項對武漢靜脈藥癮者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的調查顯示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為2.22%,但目前的確切數字有待通過大規模的流行學調查來確定。
戊型病毒性肝炎
世界各地的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可分為兩種明顯不同的模式,分別與人源型戊型肝炎病毒和人獸共患型戊型肝炎病毒的流行有關戊型肝炎流行多發生在農村人群。男性戊型肝炎發病率一般高于女性,但女性戊型肝炎的病死率高于男性,主要與孕婦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較重、病死率較高有關。戊型肝炎有明顯季節性,流行多發生于雨季或洪水后,但散發性戊型肝炎于任何季節均可發生。
傳播途徑
甲型病毒性肝炎?本病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途徑。日常生活接觸是散發性發病的主要傳播方式,食入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是暴發性流行的最主要傳播方式。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經血和血制品、母嬰、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及性接觸傳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觸,如同一辦公室工作、握手、擁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染乙型肝炎病毒。經吸血昆蟲(蚊、臭蟲等)傳播未被證實。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經血液途徑傳播。
丁型病毒性肝炎?丁型肝炎病毒的傳播方式與乙型肝炎病毒相同,輸血和血制品是傳播丁型肝炎病毒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因而在多次輸血者、靜脈藥癮者中感染率最高。生活密切接觸也可傳播,含病毒的分泌物可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感染。丁型肝炎病毒也可經性接觸傳播。母嬰傳播極為少見。
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
好發人群
兒童
兒童的免疫功能尚不健全,疫苗接種效果不理想,易感染乙肝病毒。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感染入侵。
未接種疫苗者
未接種疫苗者體內無抗體,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誘發因素
不良衛生習慣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途徑,飯前便后不洗手,飲食不衛生都能誘發感染。
性生活混亂
乙型和丙型肝炎可以通過性傳播,有多個性伴侶、賣淫、同性戀等有性傳播疾病風險的人群中流行率為4%~6%,并且女性的危險性是男性的3倍。
輸血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可以通過血液傳播,輸血和血制品是傳播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因而在多次輸血者、靜脈藥癮者中感染率最高。
癥狀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典型癥狀包括腹部不適、黃疸、惡心、嘔吐、消瘦等,少數患者可有肝外表現,主要有腎小球腎炎、淋巴組織增生紊亂、冷球蛋白血癥、干燥綜合征等。病毒性肝炎的并發癥有肝硬化、肝癌、肝性腦病等。
典型癥狀
甲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黃疸型?在前驅期,多以發熱起病,隨后出現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厭油、惡心、嘔吐,可伴有上腹部不適、腹痛、腹瀉。尿色逐漸加深,甚至呈濃茶狀。部分病例以發熱、上呼吸道癥狀等為主要表現。
急性無黃疸型?癥狀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的黃疸前期,但多數無發熱,以乏力和消化道癥狀為主,無黃疸。
亞臨床型?此型較多見,癥狀較輕,僅有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無黃疸,可有肝腫大,血清轉氨酶異常升高。
隱性感染?多見于兒童,一般無癥狀和體征。
急性重型?此型比例極低,但病死率高,多見于40歲以上者,隨著年齡增加,病死率也相應增加。
急性淤膽型?為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一種特殊形式,表現為肝內膽汁淤積,黃疸較深,持續時間較久,而消化道癥狀輕肝實質損害不明顯。
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患者可表現為發熱,一般持續3~7天,伴全身高度乏力、不適、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上腹部飽脹,易被誤診為“感冒”。
慢性乙型肝炎?臨床癥狀呈多樣性,輕者可無癥狀或癥狀輕,重者可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全身乏力和黃疸等。
淤膽型肝炎?臨床以急性淤膽型肝炎多見,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乏力和消化道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肝內膽汁淤積、大便色淺、皮膚明顯瘙癢、黃疸較重、尿色呈深茶色。尿膽紅素強陽性,但尿膽原和尿膽素減少或消失。
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多數為無黃疸型肝炎,起病較緩慢,常無發熱,僅有輕度消化道癥狀,伴谷丙轉氨酶異常。
兒童丙型肝炎?和成人丙型肝炎相比,兒童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發性丙型肝炎病毒清除率較高,接近50%,病情進展緩慢,病毒血癥可持續數月至數年,而無肝炎臨床表現。
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一般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時發生或繼發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因而其臨床表現部分取決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狀態。
戊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黃疸型起病急,有發熱、畏寒、咳嗽、鼻塞、頭疼等上呼吸道癥狀,并伴有全身乏力,繼而出現消化道癥狀如食欲不振、厭油、惡心、嘔吐、上腹不適、肝區疼、腹脹、腹瀉等。
重型戊型肝炎(肝衰竭)孕婦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常發生流產和死胎。
急性無黃疸型
臨床表現較黃疸型輕,部分患者無臨床癥狀,呈亞臨床型感染。
其他癥狀
少數患者可有肝外表現,其原因尚不明。主要肝外表現有腎小球腎炎、淋巴組織增生紊亂、冷球蛋白血癥、干燥綜合征等風濕免疫性疾病。
并發癥
肝硬化
主要由慢性病毒性肝炎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早期由于肝臟代償功能較強可無明顯癥狀,后期則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
肝癌
慢性病毒性肝炎長期或反復作用導致肝硬化,數年后出現肝癌。
肝性腦病
重癥病毒性肝炎引起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綜合征,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意識障礙、行為失常和昏迷。
就醫
當出現腹部不適、黃疸、惡心、嘔吐、消瘦的癥狀應及時就診感染內科,行血尿常規、肝功能、血清學檢測、病毒抗原檢測、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此外病毒性肝炎注意和藥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鑒別。
就醫指征
當出現腹部不適、黃疸、惡心、嘔吐、消瘦的情況下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1、病毒性肝炎不適癥狀加重、遷延不愈應及時就醫。
2、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者出現嘔血的情況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室
[if !supportLists]1、[endif]優先考慮去感染內科。
[if !supportLists]2、[endif]合并肝硬化出現腹水、嘔血癥狀去消化內科。
鑒別診斷
藥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藥物或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肝臟損害,以往沒有肝炎史的健康者在使用某種藥物后發生程度不同的肝臟損害,病毒血清學檢測陰性。臨床上可表現為各種急慢性肝炎,輕者停藥后可自行恢復,可以與病毒性肝炎相鑒別。
酒精性肝炎主要臨床特征是惡心、嘔吐、黃疸、肝臟腫大和壓痛,可并發肝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通常有長期大量飲酒史。
脂肪性肝炎有類似慢性肝炎的表現,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惡心、嘔吐、體重減輕、肝區疼痛或右上腹隱痛等。肝臟輕度腫大,可有觸痛,質地稍韌、邊緣鈍、表面光滑,少數病人可有脾腫大和肝掌。患者體型通常肥胖。
治療
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主要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和中醫治療,病毒性肝炎的治療周期與疾病的類型有關,一般慢性病毒性肝炎需治療6個月左右。
治療周期
病毒性肝炎的治療周期與疾病的類型有關,一般急性病毒性肝炎需治療3~6個月左右。
一般治療
急性病毒性肝炎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動期,需注意臥床休息、保證熱量、蛋白質、維生素供給,戒煙忌酒。慢性病毒性肝炎靜止期,可適度運動及工作,重型病毒性肝炎要絕對臥床,減少飲食中蛋白質,對于低蛋白血癥者可輸人血白蛋白或新鮮血漿,維持水電解質平穩。
藥物治療
急性病毒性肝炎屬于自限性疾病,治療以一般及支持治療為主,輔以適當藥物,主要是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藥物治療。
抗病毒治療
一、干擾素
干擾素可與利巴韋林聯合應用。α干擾素是目前唯一批準治療丁型肝炎的藥物。
二、拉米夫定
是核苷類似物,抗病毒藥物,對病毒DNA鏈的合成和延長有競爭性抑制作用,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長期使用可引起乙肝病毒基因突變,導致耐藥病毒株。
三、恩替卡韋
鳥嘌呤核苷類似物,對乙肝病毒(HBV)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適用于病毒復制活躍、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持續升高或肝臟組織學顯示有活動性病變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應用恩替卡韋,可明顯提升臨床治療療效,并改善肝功能。
四、替諾福韋和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
新型核苷酸類逆轉錄酶抑制劑,對長期治療的慢乙肝患者有極低的耐藥率,降低肝癌發生的風險。
五、對癥藥物治療
對于較重的急性黃疸型肝炎(嚴重惡心、嘔吐,黃疸上升較快者),可用復方甘草酸苷或甘草酸二銨靜脈滴注,同時補充足量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K等。對于急性淤疸型肝炎,上述治療療效差或無效時,可酌情應用小量糖皮質激素。
中醫治療
茵陳、梔子、赤芍、丹參等中藥對于改善肝功能有較好的作用,可以熬水口服。
預后
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毒性肝炎一般可以治愈,若及時治愈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部分病毒性肝炎未得到有效治療可能會轉變為肝硬化,最終發展為肝癌。治療過程中及治愈后注意定期復查。
飲食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飲食以清淡可口,加強營養為主。合理營養物質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增加蛋白質食物攝入。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煙忌酒。
飲食調理
宜營養豐富,多吃含鋅、鈣、碘、鐵、錳、硒豐富的食物,如魚肉蛋奶、海帶、紫菜等。各種微量元素有利于身體恢復。
宜科學搭配膳食,粗糧細糧搭配食用,適量攝入薯類豆類,青菜水果等,減少高熱量,高脂肪垃圾食品的攝入。
忌偏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單一飲食,營養成分單一不利于身體恢復。
忌煙酒,煙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均屬于有害物質,不利于身體功能恢復及術后痊愈。
宜多食用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機體免疫力,對于本病有一定益處。
護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護理以注意休息和按時服藥為主,注意急性期患者臥床休息,避免過度運動以及對于患者注意心理疏導。定期復查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恢復情況。
日常護理
注意休息
急性病毒性肝炎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動期,需注意臥床休息,保持安靜的環境給予充足睡眠。慢性病毒性肝炎靜止期,可適度運動及工作,重型病毒性肝炎要絕對臥床。
口服藥物
嚴格按照醫生指導口服藥物,避免自行加減藥量,若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應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病情監測
定期復查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恢復情況。
心理護理
在生活中,家屬多關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說出其不適感以對癥治療。
特殊注意事項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患者的糞便注意消毒處理,注意飯前便后洗手。家屬在照顧患者時避免接觸患者體液,以免造成感染。
預防
病毒性肝炎的預防要從多方面入手,疫苗注射是最主要的預防方式,此外,平時注意個人衛生、注意飲食安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的孕婦避免羊膜腔穿刺等都是重要的預防方式。對于高危人群可以作病毒檢測作早期篩查
早期篩查
對于高危人群可以作病毒檢測作早期篩查。
預防措施
[if !supportLists]1、[endif]對生產經營食品的人員應定期檢查,飯前便后要洗手。
[if !supportLists]2、[endif]搞好環境衛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加強水源保護,飲水消毒、食品衛生、食具消毒等措施。
3、普遍接種疫苗是降低發病率乃至消滅本病的重要措施,已列入我國計劃免疫。4、嚴格掌握輸血及血制品的適應證,對各種醫療器械和用具應實行嚴格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檢查和治療用具,防止醫源性傳播。
5、服務行業所用的理發、刮臉、修腳、穿刺和文身等器具也應嚴格消毒。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須刀和牙具等用品。
6、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盡量減少新生兒暴露于母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