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的九六年寶媽小米都三個娃兒了。
大寶在一年級,二寶十三個月,三寶在她隆起的小腹里。
第一次見到她帶這三個孩子很詫異,像她這個年齡,我還在學校迷茫徘徊呢。
老公上下班順便接送大寶,午飯一般是外賣,老公下班回來做晚飯,四個人一起吃。
有些人指手畫腳:以后可有好日子過的!
小米每天遛娃,總是笑瞇瞇的,輕言輕語,梳妝干凈整潔,二寶坐在小車里,一身的奶香,蓋著陽光味的小被子。
最近聽我媽說,對門的成果家倆孩子發燒,體溫加起來快超過80度了,老公加班回不來,她哭著找我媽幫忙。
成果也是個年輕的寶媽,公公婆婆都在外地,老公的工作單位也不近,經常加夜班,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大的一年級,小的兩歲半,天天大的上學,她 都得帶著小的去接送大的,風里雨里很辛苦,尤其是孩子生病了,連個幫手都沒有。
讓她開心的是,老公對她很好,換了新車,換了大房子,遇到好日子,還負責做美味送豪禮。她很知足地在朋友圈里感言,感恩生活,感謝老公,心甘情愿承受生活的不順和驚喜。
表姐家很有錢,孩子是個唐寶,兩歲就開始醫學干預,十年過去了,孩子還沒有正常,老公想再要一個孩子,可她堅持要一心一意照顧這個孩子,漫長的治療路上,她比孩子痛苦百倍。在所有人面前她都會把爛情緒收拾的干干凈凈,甚至還有人覺得她家有個天才寶貝似的。
我也是個寶媽,我熬了七年了,還在熬,三天倆頭崩潰,可崩潰以后,我不能放棄,也不能離家出走,還得滿懷希冀地等著明天的到來。
小米的笑容很親切,成果很堅強,表姐很樂觀,可是誰的背后又不是一地雞毛呢。
之前有一個寶媽告訴我,她在家一個人帶孩子,因為累,奶水沒有了。后來她雇了保姆,自己出去工作,奶水竟然來了。
做過職媽媽的女人或者正在做全職媽媽的女人都有體會:帶孩子真的比工作累。
七年的全職媽媽,從生活到書中,我一點點地為自己解圍,雖然,經濟上還不能獨立,但在精神體格比之前豐滿了許多。
我想總結幾點,聊以自慰,也希望能幫助到一些心灰意冷的寶媽。
第一,不要無節制地刷手機。
孩子本來就讓我們手忙腳亂,焦頭爛額,手機對我們真是一個消遣的好工具,玩游戲,購物,交友,看書,看肥皂劇,消遣方式沒有你想不到的。好多小視頻你打開手機就能看到,而且越看越上癮,我們的情緒被這些小視頻的小情緒牽動著,或哭或笑或焦慮,有時都覺得帶孩子耽誤了我們刷視頻。
刷手機是種時代的“癮”,我也一度刷到頭暈腦脹眼睛疼,并不是學習到這個地步,是想在拼多多上淘出一件高檔的衣服。
手機的魔性很大,不有意克制,我們過得就是渾渾噩噩的一天。
我們躺平刷視頻,是我們大腦最喜歡做的事情,它天生喜歡感覺快樂,但也易被負面的情緒影響。所以有的人會覺得刷短視頻很上癮,有人還會通宵達旦地熬。這樣做,我們雖然不會喪失思考能力,但我們的大腦會反應越來越慢。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糟糕的狀態:除了耍手機,就是抱怨生活。因此,我們要想辦法控制這種“癮”。
別一沒事就看手機,可以按自己的實際情況規定每天的哪一段時間看手機,到時間就自覺地停起來,就像控制孩子看手機一樣,控制自己。
我平時寫些東西時,會在手機上查些資料,查著查著就被一些無聊的東西吸引去了,這就是豬八戒西天取經呀。
用手機有了目的,也得抵制住誘惑,不能被它牽引,帶上不歸路。
第二,學會控制情緒。
媽媽也是平凡人,孩子造,我們也得作呀。
我家孩子考試沒拿滿分,我就妥妥的不開心;作業磨蹭,我就焦慮;吃飯挑食,我就生氣;寫不完我布置的作業,我就想罵他;癡迷手機游戲,我就想揍他。
專家們強調,孩子經常面對一個不會控制情緒的媽媽時,他們的前額葉皮質會發育不好,不能夠理性處理事情,影響學習能力。
全職媽媽敏感多疑,多愁善感,一天的情緒可能會千變萬化,你開心了孩子也開心,你痛苦孩子也痛苦。不好的是,你會把不良情緒傳染給孩子。
媽媽們是個極易鬧情緒的群體。控制不好情緒的媽媽,后果細思極恐。
嬰孩的人格如同一張白紙,媽媽是他重要的養育者,從出生到成年,他和媽媽的關系逐漸會被他繪成一張地圖烙在心里,他會用這張地圖去認識現實世界。比如你怎么對他,他就會怎么對人。媽媽做的好,他長大后就會在這個世界里游刃有余;如果媽媽做的不好,長大后的他就得努力去修改這張地圖,如果有太多的錯誤,他又怎么能改過來呢。
這就是“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你敢不對孩子好么?你還敢頓不頓就對孩子發脾氣嗎?
第三,學著成長。
到現在我還能翻出10多年前寫的計劃書,那個時候沒有孩子,10多年過去了,人老了,計劃書還是草擬的模樣,這能讓孩子背鍋么?
我們“沒有耕耘思維,沒有過程思維,沒有時間思維,沒有長期主義思維”,所以才“著急,焦慮,悲觀,”混得不好。
養孩子讓我們脾氣暴躁,雞飛狗跳,孩子沒有養好,還讓我們忘了初心,放棄了理想。
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去做什么。
我們可以拿一個玻璃罐子,放滿大塊石頭,看似放不下什么了,但我們還可以依次放一些小碎石,一些沙子,一些水,直到罐子里沒有一點點縫隙。
大石塊好比我們看孩子的時間,小碎石,沙子,水,不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時間。
稻盛和夫說,“最快的成功方法就是,保持對一件事情的專注,不停地重復,不停地深鉆,只要看透時間的復利效應,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小領域的佼佼者。”
在家里呆久了,如果不學著成長,就會有一身的煙火氣和怨氣,孩子的靈氣也會被歿了。
無論多慢,多難,步子多小,都沒關系,只要一直在向前走,量變就會形成質變。你會成一個發光體,釋放你的能量和熱情,這會治愈你的焦慮,也會讓你承受住更大的壓力。
做一個楊絳心里的女子吧,“眉宇間寫滿風調雨順,安靜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躁,清淡歡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