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我們講到了沙拉為了讓孩子在不同環境下體會磨難,學會堅強,領會人生,帶著兩兒一女回到了戰火紛飛的以色列。
沙拉曾是一位典型的中國母親,她是孩子的“洗衣機”、“洗碗機”、“電飯煲”,每天無論再苦再累,也不會讓孩子們動手幫忙。
直到有一天,猶太鄰居的大嬸來沙拉家里座客,實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就批評沙拉道:“不要把那種不科學的母愛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你生了孩子就是母親。天下的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愛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則,有方法。”
那么猶太教育與中國式教育有什么不同呢?后來沙拉采取了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把三個孩子都培養的如此優秀呢?現在就請跟著我一起繼續探索猶太教育的秘密吧。
有讀者會非常的好奇,究竟猶太教育與中國式是教育有什么不同呢?用書上話說就是:篝火之愛VS子宮子愛。
中國父母總有要對孩子的人生負起責任的想法,這種感情除了用“子宮”這個畫面來形容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更恰當的表達方式了。
但是,當孩子走過幼年,父母在內心深處還設立“子宮安全感”久而久之就被培養成了平庸無能的人。
猶太父母愛孩子的畫面則像一幅篝火圖。沒有固定的模式,也算不上錦囊妙計。畫面中,父母用篝火點燃孩子的人生和前程,遙遙見他們就像一輪新的太陽從地平線升起。
子宮圖中的父母之愛與篝火圖中的父母之愛矛盾嗎?不!沒有子宮般的愛,就沒有溫度、沒有奉獻、沒有犧牲;但是,不用篝火點燃這種愛,你再多的溫度都是沒有理智的感情用事,都是沒有功勞只有苦勞的犧牲,都是缺乏智慧和藝術的愛!
健康的親子之愛,應以子宮為出發點,在旅程在點燃篝火,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生存技能和生命素質。而這種篝火之愛正是當前很多中國父母欠缺的,因此中國父母對孩子溺愛就成了影響孩子成長質量的雷區。
那么,什么樣的愛才是篝火之愛?猶太家長愛孩子的理念和方法是什么呢?
在書中沙拉為我們歸納了猶太教育的三個內涵:
一、在有償生活機制中愛孩子
“有償生活機制”是猶太教育生存教育的一個精華,它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不僅使猶太子孫精明富有,而且還使得他們無論漂泊于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如魚得水地開展他們的事業。
二、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
"延遲滿足"是以色列親子教育的重要方式這一。
在猶太家長們會告訴孩子:如果你喜歡玩,就必須去賺取自由時間,但這需要你獲得良好的學校教育和優秀的學業成績。此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賺到錢。等賺到錢以后,你就可以玩更長的時間,玩更昂貴的玩具了。但是,如果你搞錯了順序,整個系統就不會正常工作,那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時間,最后只能擁有一些最終會壞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一輩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沒有玩具、沒有快樂。
三、撤退一步,學會放手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享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以他獨立的人格,面對他的世界。撤退趁早、放手越早,孩子就容易適應他們的未來。
今天我們重點來談談第一個內涵:在有償生活機制中愛孩子。
在猶太教育中,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賺。當孩子想讓父母滿足某種愿望時,猶太家長通常會告訴孩子:“你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你的愿望。”
沙拉在剛到以色列時,在一個很富有的家庭里做工時發現,富有猶太家庭更重視孩子的生存教育。這個家庭有一個上小學的男孩,雖然家中有很多輛名車,但幾乎不用來接送孩子上學。無論刮風下雨,男孩都會自己乘坐公交車去上學。
如果男孩想擁有一雙心儀已久的球鞋,那么,他的父母就會建議他,每天晚飯后由他來負責洗衣碗,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
猶太教育認為:“理財術要從孩子抓起。”因為財商不僅是財富能力的教育,更是一種品格教育和責任教育。
在猶太家庭中,孩子們會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家務,當然父母也會根據孩子們所做的家務不同給取相應的報酬。如果孩子是獨生子女,不愿意做家務怎么辦?
猶太家長一般會請來孩子的同學或朋友,來家中做家務,然后把相應的報酬給予孩子的同學或朋友。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要花錢自己賺,你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愿望。
在猶太教育中,等到孩子升入小學高年級時,一般父母會單獨開孩子開設一個獨立戶外,里面會劃入一筆錢,數目可以是父母 一個月的工資。猶太家長那么熱衷給孩子開賬戶,不是他們錢多沒有地方放,也不是他們太溺愛孩子,而是他們有更宏大的教育目標,培養孩子的財商。
而一但孩子因使用不當而犯錯誤時,父母一般不用輕易幫助孩子渡過難過。他們會向孩子解釋,如果將來想擁有更有價值的東西,他們就不得不在現在放棄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因為只有如此,孩子才懂得過度消費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學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很多中國家長會擔心孩子亂花錢,會“剝奪”孩子掌控錢的機會。比如想要買什么東西,通通向父母伸手要。孩子們得到的壓歲錢,家長會也說:“壓歲錢由父母來幫你保管”,全數地將壓數錢收回去。猶太家長認為這樣做的弊端是,孩子們會因此養成花錢就伸手,一有錢就趕快花光的習慣,缺乏對消費的規劃意識。
沙拉對猶太教育耳熟目染,于是也決定在自己的家中也執行有償的生活機制。一開始還擔心孩子們會有想法。但是孩子們來到以色列后,自己也親身體會到和周圍同學的差異,所以對沙拉的這個提議是都是歡呼雀躍。
于是有償的生活機制在沙拉家是開始實施了。為了使孩子們有更好的鍛煉機會。沙拉規定:如果在家里幫媽媽做春卷,可以獲得10%的利潤。去外面銷售春卷,則要以獲得20%的利潤。
大兒子以華,性格比較內向,所以選擇了每天早起一個小時來幫媽媽在家中做春卷。由于平時忙功課,一開始以華根本就不會做春卷,于是,他就把自己關在廚房里潛心專研,最后浪費了三斤面粉,終于做成了三張春卷。他興奮對沙拉說:“媽媽我終于可以用自己的勞動來賺錢了。”
二兒子輝輝主動承擔了銷售春卷的任務。因為銷售春卷不僅可以多睡一個小時的睡,而且還可以賺20%的利潤。
但輝輝必竟是一個年僅13歲的孩子,他提著一籃春卷,站在街口不知所措。這時沙拉走上前去,用眼神給了孩子一個大大的鼓勵。告訴他萬事開頭難,按照我們在家排練的去做就好。
于是輝輝鼓起勇氣,走進了一家兒童用品店。店主一直很忙,輝輝很有禮貌,他耐心地等在旁邊。等店主忙玩完后才上前推銷他的春卷。但是,這家店主對輝輝的春卷沒有興趣,輕輕地擺手表示不需要。雖然他拒絕的很委婉,但這種事兒在大人看起來都有點尷尬,更何況是孩子。
可是輝輝沒有氣餒,因為沙拉在家里已經給他打了預防針,并且還傳授了他一些常規的溝通法則。
輝輝又來到了一家雜貨店,店主是一位四十多歲的猶太女人,她看見輝輝擒佯籃子走進來就問:“中國孩子需要些什么?”輝輝非常有禮貌的對店主說:“你好,你想品嘗 一下中國春卷嗎?這里有我媽媽做的中國春卷,非常好吃,我想你一定會喜歡。”店主夸獎輝輝很能干,并且買了兩個春卷。
這是十三歲的輝輝做成的第一單生意,他曾經站在店門外猶猶豫豫,舌頭打轉。過完這一關,他整個人都好像換然一新了。
這讓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做推銷員的經歷。當時剛走出校園的我準備鍛煉一下自己,于是就找了一份推銷工作。第一天,我和老師一組去推銷產品,老師讓我一個人負責這棟樓,他去另棟樓推銷。
我站在門口猶猶豫豫了十多分鐘,才鼓起勇氣去敲第一家房門。但房中的男主人非常的兇,他對我吼道:“你們這些推銷員,真是太讓我討厭了,年紀輕輕做什么不好,做這個! ”當時我被說的滿臉通紅,哭著跑下了樓去。而那天剛好是我的生日。
輝輝在十三歲的時候就有了這種體驗,而我們大多數的中國子女要在大學畢業后,進入社會時才會有這種體驗。這也許就是兩種教育的差異吧。
中國父母是天底下最勤勞、最有奉獻精神、最無私、最舍得的父母。但是,家庭教育的比拼,拼的不僅是家長的體力,勞力,財力,更重要的是觀念!觀念錯了,滿盤皆輸。
為了不辜負我們作為家長的這個光榮使命,就讓我們從理念的變革開始。機公永遠屬于早作準備的人,孩子未來的人生也許就從我們改變家庭教育理念的那天開始!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吧,我還會繼續分享這本書的精彩內容,喜歡的朋友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