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件事自己想通,這事就會很漂亮的開始過程和有一個結束,如果自己沒有想通,那么它就會多次情況且不分場合的時候擾亂思緒,讓你生煩惱和郁悶。
心通則萬物通。
2.下班早原來是這么開心的一件事,提前和朋友約好,然后下班后兩人一起去吃飯,這大概是人生中的一件幸福之事,下班早一起和朋友吃晚飯。
在準備吃什么的時候,逛了兩層樓的餐廳都沒決定好吃什么,但最后還是選擇好了一家餐廳。
回來之后我就在思考,為什么在選擇餐廳吃飯的時候會出現選擇恐懼癥不知道去吃什么的現狀?是人對于飲食的追求高了還是低了?還是追求完美的內心潛意識在作怪?又或者是什么樣的大腦神經反應才會出現選擇恐懼癥?
如果是要求高了,那么要求高的點主要是什么標準?是價格、環境、口味或者別的內容。但是,價格低的環境一般的店依舊去吃,那為什么就沒有選擇恐懼癥的情況呢?
這樣一思考,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點是味道,味道一定要好,即使店小環境一般,好吃的總是大家人潮涌動的在店門口排隊吃飯。還有一個點是人的體驗感,想吃之前沒吃過的。所以,今天晚上我們最后選擇這家店的初衷就是之前沒吃過,想體驗一下。
這種選擇意識也可以上升到選擇另一半。現如今社會,單身男女居多,在他們周圍就會出現一個現狀,就是大家總會說別挑來挑去了,對方不錯就兩個人先了解,感情也是談出來的。
然而,誰真正了解過單身者的心理過程?他們愿意單身嗎?他們也不愿意。他們真的是挑來挑去嗎?他們真的是出現了選擇恐懼癥嗎?不見得。就像是選擇餐廳吃飯的時候出現的情況,一定要物價高,環境好,服務好的那種高級餐廳才可以滿足需求嗎?就像是找另一半的時候,難道是那種有房有車,長得帥工資高工作好,父母雙亡的那種人才是要找的人嗎?不見得。
是否遇見了味道超級好吃的店,好吃到回味無所留戀往返,是否遇到了對你真正好的人,好到比你父母對你好很多,好到你一想到離開對方就心痛到無法呼吸。如果,真正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估計就不會出現選擇恐懼癥了,你會斬釘截鐵的說要去這家店吃飯,你會斬釘截鐵的說這就是我想要嫁(娶)的人,你不會有任何猶豫。
如果有說明你太幸福。如果沒有,請那群說你挑來挑去不知道吃什么的人,說你不知道和誰談戀愛的人悄悄的,別說話了。你呢,就大步向前走自己的路吧。
3.心心念念想買一個轉運珠,今天買到了,很是開心。
有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好,有的時候覺得自己不好。
生活中遇到了困惑,對于生活中有的時候無法用科學解決的問題,現在我想寄托給佛祖或者其他的神靈。
說起寄托神靈,想起年前和小伙伴一起去巴厘島舉行的時候,導游給我們說巴厘島當地的居民每個人都信教,而且他們會在自家門口設神龕,里面有供果,還有供奉給神靈的其他東西。
導游說巴厘島不生產假產品,一個是國家制度,但凡發現就把他抓進去坐牢一輩子。一個是信仰,生產假的產品,對別人有害,那從他們的思想起來就是對做了不好的事,易惹神靈發怒,降厄運在他們頭上,所以,他們一直在不斷提醒自己做善事。
當然,導游說的或者對又或者不對。但是人內心要是有信仰,就有了好事和不好事的尺度衡量標準,這樣就會時時刻刻警戒自己做事。
不忘初心,放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