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敦刻爾克》?
這樣直截了當的問是根本沒有答案的,因為這部電影的觀影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和感受自然也會差很多,從9月1號上映開始,各個知名公眾號和相關自媒體都發表了對電影《敦刻爾克》的影評及導演采訪或周邊介紹,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解剖”這部電影,得到的也就是不同角度下的敦刻爾克。
那么,哪一個角度的觀點是相對公平和準確的呢?
說實話,這真的很難去選擇,尤其是在這種歷史類影片中,因為涉及到了戰爭、人性、歷史、zz,以及懸疑驚悚等元素,判斷的難度就更大了。
從電影劇本的角度來說的話,這部電影太傾向于煽動恐懼,而不是醞釀恐懼了。
這一點等到一會再來詳細解析。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的話,電影所表現的場景和“英法聯軍”與“德意志”之間的對戰被壓縮到極致,使得影片中的對立方的形象完全沒有塑造出來,把歷史抽象化了,缺乏客觀性。
類型(風格)影響結構
在反戰類型電影《現代啟示錄》里,歷史是作為一個大背景出現并為影片中的對立雙方做鋪墊的,在電影里,我們看到了主角的意識變化以及戰爭場面的展現,通過這種客觀的場景重現來表現一種反戰的主題,在這種展現的過程中戰爭的雙方都是被鏡頭展現出來的,影片在拍攝的過程中多次通過劇情和快速剪輯的方式來表達“反戰”這個主題,同時又通過一條隱線——主角的意識變化來展現戰爭的荒誕和無力感,進一步表現出整部影片的意識形態。
庫布里克的電影《全金屬彈殼》同樣也是如此,而之后出現的一系列電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美麗人生》、《海上鋼琴師》則是注重描寫在戰爭下的個人價值的呈現,這種呈現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也是戰爭類電影從類型片轉變成文藝片的一個過渡。
從反思戰爭(《全金屬彈殼》),到發現人性光輝(《辛德勒的名單》),再到如今的《敦刻爾克》,戰爭類型的電影經歷了三個時期的過渡,到了如今的《敦刻爾克》,基本上可以說是脫離了類型片的束縛而形成一種新的風格了。
這種風格得益于對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去粕取精,借助于歷史事件的大場景來表現個人的無力感——這種表現并不是將人物放大化,相反,而是將人物的維度去除掉,將人物平面化,單一化,因此,我們看到了眾多主角,看到了海陸空不同時間維度間發生的故事,看到他們如何開始如何結束,如何產生聯系以及主角的命運將歸向何處。
劇本影響結構
很多影評在褒揚這部電影的時候,刻意避免了從劇本的三幕結構來討論電影本身的合理性,這顯然有些掩耳盜鈴了:一部電影最最重要的就是故事,而故事的結構則是影響觀眾情緒的向導,同時也是故事的“骨架”,有了這個骨架,故事的起承轉合就會變得有據可依且有理可循,只有在保證故事的邏輯性和觀賞性的基礎上,在形式和立意上不落窠臼甚至別具一格,影片的整體質量才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在此之前,劇本的三幕結構是基礎部分,也是電影的“地基”,通過對三幕結構的戲劇延伸或重新組合,來造成一種視覺上的沖擊亦或是情感上的轉折,達到將情感傳遞給觀眾的目的,這是視聽語言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電影《1942》同樣是在描述一群人的“撤退”過程,著重刻畫了人性的變化,而在這種刻畫過程中,故事作為影片的主要框架,為這種變化提供了可能性。只不過影片的立意并不明顯,缺乏張力,導致影片本身的風格未能確立起來,淪為了一部中等水平的片子。
在《敦刻爾克》里,故事是非線性的,同樣的,時間也是非線性的,我們看到了時、日、周在不斷的變換和推進,但是這種推進進展的實在毫無趣味,尤其是在高潮不斷的音樂聲中,我們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或某一件事情上。
情緒影響結構
對于《敦刻爾克》來說,每一秒都是生離死別,下一秒的故事根本無從預測,生與死只在一瞬間——所以,這部電影的故事是未知的,他并沒有采用傳統的三幕結構來表現影片的戲劇性和張力,而是通過主觀性的方式:懸疑類的音樂主觀性極強,這種主觀性同時也是伴隨著影片本身的氛圍來展現的,也就是說,音樂是角色內心世界的外化,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很快的得出類似的其他結論:三線敘事和非線性時間的建置都是為了表現一種慌亂和不安,通過看似混亂實際上卻極其清晰的結構線來表達一個共同的觀點——活著。
正像是影片中角色所表現出來的情緒一樣,電影表現出來的壓抑和不安以及初看時的錯綜復雜的故事線,其實等到第二遍再看的時候,就已經明白,這里所要表達的,無非只是尋求生的希望,片中的角色無論再怎么慌亂和不安,他們的唯一目的只是離開敦刻爾克,回到自己的家鄉,而故事之外的結構、形式、音樂,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營造一種未知的氣氛。
通過這樣的營造來模擬角色的內心世界,進而讓觀眾走入電影里,與電影中的人物一起,體驗逼仄的情緒和行為。
實驗性和觀賞性
作為一部革新之作,諾蘭所做的努力可能會讓很多人不待見,但只要多看幾遍片子就會發現電影本身的奇妙之處,雖然脫離了劇本的三幕結構中最重要的沖突建置和欲揚先抑的準則,但是影片在情感上和歷史的還原上都選擇了一個非常刁鉆的點,我們在這里可以稱之為:無力感,這與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無力感”有出入,戰爭的無力感來源于對自我意志的喪失的一種精神外化,作為敦刻爾克大撤退運動的中的一員,明知生的希望渺茫,但只要有意思希望,就得去爭取。
戰爭的結束對于一個國家而言,代表的是勝利或者失敗,而對于一個士兵來說,只是活著或者死去,在這兩個選擇上,他們歷經了無數次的戰爭,尋找勝利,尋找希望。
然而,戰爭對于參戰的個人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也正是看到這一點,諾蘭想通過這部影片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態度,通過將懸疑與戰爭兩種類型的類型雜糅的方式,來讓整部影片的形式產生了創新,也正是因為這種創新,讓影片的觀賞性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則是影片質量的大大提升。處于對劇本結構的耿耿于懷,我還是很難把這部片子視為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是他足夠優秀,不僅質量上乘,而且創意十足。
綜上,這是一部頗具先鋒性的作品,值得多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