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出了聲音,就希望要到一個好的回應。這里的我,就是指我們心中的那個“自我”。
我的感受就是,當“我”得到正面反饋時,可以讓這個“我”更有力量前行。
當“我”發出了聲音,這聲音可能是表達、欲望、需求,也可能是快樂的分享,“我”都希望,能聽到“你”的回應。
深有體會,這也是“共情”的另一種體現。我們希望被“看見”,被“聽見”,當自己能被看見被聽見,以后就會更努力的去做,比如分享,當有一個“你”的回應時,我知道這種分享是有意義的,那我會更樂于分享。從而進入一種良性循環。
“你”在,所以“我”存在。
每個人,都需要在豐富的關系中,借助各種好的回應,來完善自己。
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就是在看到別人的某一句分享,或者在某個時間段,突然想起來以前某個人的一句話,得到驗證或者有開悟的感覺,都記得馬上去對這個人說謝謝,也算是給別人一個“好的回應”,同時,又完善了自己。
對自我脆弱的人,基本都給予支持;對自我尚可的人,支持和分析一起使用;對自我完整的人,就可以制造“匱乏性環境”,逼他更好地認識自己。
讀到這里,我目前感覺自己自我屬于脆弱的,可能和前幾天的經歷有關。
同時,這個“自我組織力”是可以通過訓練而變化的。
我跟感性,感性的人通常自我靈活度高些。
你如果能持續地發出聲音,鍥而不舍,那么世界也會積極地回應你。
聽書,打卡,學習,這些都是努力讓自己發出聲音,也許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得到更多的正面反饋,但是沒關系,堅持去做,只要讓自己成長,相信某個點,就會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