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她,荀灌,出生書香門第,累世高官,太爺爺是三國時代曹魏大名鼎鼎的荀彧,到了西晉,也是名門望族。一個千金小姐,大家閨秀叫了個“灌”的名,費解之后,我在想,“灌”在古代核心意義中是水流注入,還有祭祀的儀式,莫非冥冥之中對此女寄有光大家族,老天保佑之意?她的父親荀崧,乃西晉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的一方大員,按理說,十三歲的她,本應在深宅大院熟悉女紅,也應和《紅樓夢》中榮寧二府中的小姐一樣,識文斷字,吟詩作賦,偶而淺飲幾杯,尋歡作樂。十三歲的女孩,正處于青春懵懂期,即使生活在衣來伸手的豪門家庭,也難免有失落,孤獨,傷感,種種的不如意不時襲來,于是耍小脾氣,使性子也在情理之中,讓父母焦心如焚也在所難免,可是這個荀灌,卻與上述種種表現格格不入,自幼性格剛毅,不喜女紅,偏愛習武,十歲便能騎馬射箭,武藝超群,尤其擅長槍法,因不幸處于亂世,兵荒馬亂,戰火頻仍,民不聊生,讓她明白了不愛紅裝愛武裝的道理。當然茍崧壓根兒不會讓女兒上戰場,在他的骨子看來,打仗是男人的事,讓女兒習武騎馬只不過
是慈父對女兒的一種溺愛罷了,如是而已。然而,世上往往就有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變數。
? ? ? ? 茍灌的父親荀崧,晉朝的平南將軍,當時鎮守軍事重鎮宛城,叛將杜曾率領一萬多名叛軍突然圍住了襄城,突如其來的兵變,猝不及防的處境,鐵桶般的圍城,荀崧只能閉門待援。事發突然,“黑云壓城城欲摧”,堅守城池兩個月,也沒見到一個援兵,“兵少食盡”,形勢岌岌可危。襄城太守石覽是茍崧的老部下,只有他才是宛城最可靠的一支援兵了。那么派誰去請援兵呢?城下敵軍圍困萬千重,襄城茫茫數百里,種種風險不可而知,眾將在荀崧環視下都低下了膽怯的頭,在一片失望的氣氛中,小茍灌挺身而出,愿意突圍搬救兵。拗不過女兒的苦苦哀求,茍崧終于答應了她的請求,
? ? ? 夜半三更,荀灌率領數十名勇士在夜色掩護下悄悄出城,還是被敵軍發觀,荀灌和她的勇士們不敢戀戰,且戰且走,身邊的戰士越來越少,鮮血染紅了戰袍,在旭日東升時,終于摔開了追兵,茍灌只身逃入魯山脫險。她拜訪石覽,呈上父親的親筆信,彬彬有禮又侃侃而談,令石覽感動不已,決意親自率部赳宛城救援。然而,當荀灌了解石覽的兵力與杜曾的叛軍實力懸殊時,又打聽到南中郎將周訪為人忠信可靠,有爭取外援的機會,就以父親荀崧的名義,給周訪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求援信,并許諾愿和周訪結為兄弟。出身貧賤的周訪早慕荀崧之名,恨無機會攀援,見到這封肝膽相照的書信,激動不已,火速兒子周撫率兵三千,到襄城和石覽會和,兩處合兵一起,浩浩蕩蕩殺向宛城。杜曾見到外有強援,宛城又堅如磐石,“曾乃遁去”,于是宛城圍解,數月來壓在宛城人心中的陰霾終于解除,奔走相告,歡喜若狂場面不言而喻。
? ? ? 茍灌救父解宛城之圍的事跡,所代表的精神,足以穿越千年,乃至更遠。在偉大面前,年齡不問題,性別更毋置疑,她以一介女兒之身,以十三的豆蔻年華,在眾多成人男子束無策時挺身而出,是有膽有識;率數十(成年人)勇士“逾城夜出,且戰且走”最終突圍,是勇武過人;見石覽,言必有中的暢所欲言,應允出兵救援,是不辱父命;以父名義寫信給周訪,并許諾結為兄弟,周訪感動而不已,派兒子率兵救援,是智謀過人。幾百年后的唐朝宰相唐玄齡撰寫的《烈女傳》贊道,“茍崧小女灌,幼有奇節”,“急于重圍”;明代蔡東藩感嘆“以十三齡之弱女,獨能奮身而出,突圍求援,如此奇女子。求諸古今史乘中,得未曾有”。
? ? ? 花木蘭代父從軍感動了多少有抱負的女子,也激勵了多少血氣方剛的男兒,荀灌奮身突圍求援的故事早花木蘭一百多年,她們俠肝義膽,柔柔寸腸,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座豐碑。花木蘭的故事是否真實,還存在極大的爭議,因為歷史并無真實的記載,而荀灌的事跡在《晉書》,《烈女傳》,《資治通鑒》中都有確實的記載,京劇《荀灌娘》就是根據荀灌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智勇雙全的事跡改變的。盡管和所有女性的記載都是寥寥無幾,幾乎一筆帶過,但茍灌這座豐碑似乎更清晰些。
? ? ? 華夏歷史不乏英雄,同樣也不缺女子英雄,而女子英雄,則更能激勵五尺男兒的斗志。歷史吝嗇而有大氣,女子英雄在史冊中雖筆墨不多,但后人會銘記一切感天動地的英雄。因為英雄是世代的脊梁,是民族的驕傲,是歷史長河中永不磨滅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