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世界,堅持自己相信的!
? ? ? ? ——死亡與焦慮帶來的啟迪
共讀回來,看到群里老師們的作品一個接一個,自己總是沒有個人的領會,著急又不甘放棄。決定把課程綜述打印出來,借助各位老師們的智慧和郝老師推文,慢慢咀嚼吸收。
今天在看《非理性的人》的課程綜述,當讀到第三篇綜述,第9章《海德格爾》,讀到“人存在的三個特性”和“存在與本質的關系”、“死亡、焦慮、有限性”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很有感觸,雖然不知對錯,但是有了想發聲的欲望了。
一、“人存在的三個特性”指:
心情或感情、領會或理解、言語。
1.心情
心情像酵母一般使我們的整個存在活躍起來并且彌漫其中。海德格爾認為,最根本的心情是焦慮,是對虛無的體現,是生命有限性的體現。
【焦慮一詞重新被定義,焦慮如影隨形,浸透于我們的每時每刻。是一種自我覺察,并不是一種糟糕的心理疾病。】
2.領會
領會是對存在的領會,我們的存在扎根其中。當我們看的時候,世界就在我們周圍展開,世界的這種展開性或保持開放性必定是永遠給予的,沒有展開他就無法存在,因為存在總意味著超越他自己,站在一個在他面前展開的世界里,萬物無遮無蔽,(也都處于遮蔽狀態)。
【我們都應該展開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全情卷入進入,再突破出來,在不斷地展開和遮蔽之間不斷超越,讓自己真實的存在。】
3.言語
不說話也可能成為語言,這是心靈的默契。人的本質是在文化當中長大的,在不同的語言中塑造出來的。語言是存在的家園。
【新教育倡導的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就是要擁有共同的語言和密碼,就是在這種共讀的場里追尋更好的自己。】
二、“存在與本質的關系”中,講的是存在是一切存在物得以彰顯的場景。存在主義認為,存在先于本質。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質也在形成過程中直到呼吸停止的那一天,沒有理解這一條就處于常人的狀態就會隨波逐流,因為常人是沒有自我的。
【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相信歲月,相信種子。無限努力與無限信任。】
三、死亡、焦慮、有限性
1.死亡
死亡是確定的,是無人可以代替的,是隨時隨地都可能降臨的。
2.焦慮
焦慮不是恐懼,是懼怕虛無的奇怪情感。
那自行顯現出來的作為我們懼怕對象被感受到的正是“虛無”。
海德格爾認為,虛無是我們自己存在里面的一種“在”。
這種虛無的焦慮同我們須臾不可分離,焦慮就是處于極不安全的狀態中的我們的存在本身。
【沒有安全感會出現焦慮,感覺不到自己真實的意義是會焦慮。就如我們每天忙忙碌碌不知為何時就會焦慮。尋求到生命的意義,找到職業認同后,工作便充滿了挑戰和趣味。】
3.有限性
海德格爾認為,人之有限是因為這“不”“否定”貫穿于他的存在核心。這個“不”來自存在本身。
人是有限的,因為他生活和活動在有限的存在的領域之內,人的真理也總是摻有非真理。
【人總是欲望無窮大,但是能力又支撐不起夢想。所以教師的專業成長才是獲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的根本。】
三、我結合自己經歷的一點領會
“死亡、焦慮、有限性”這幾個概念縈繞在我心頭,牽出了一些回憶和感受。
首先我在想:我是誰?我們對“死亡”這個詞語或者這個概念,到底認識嗎?“因為知道死,所以想好好活一次”。誰都明白這個道理。可真正明白嗎?誰都知道死,那每個人真的知道“死”意味著什么嗎?
我感覺到,其實人是麻木的。
就拿我來說,我的“焦慮”更多來自于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其次是自己的內心,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場”。
我不是恐懼而是被恐懼嚇懵了,然后就不去思考恐懼本身了。
我對死亡的認識比較深刻的有四次:
第一次是姥姥去世,當時她就在我的懷里,我親眼看著她閉上了眼睛,那時我才上初中,我沒有恐懼只有傷心。
第二次是父親去世,但我不在現場。只摸到了他冰冷的臉和手。這次,我是瘋狂到迷茫,是無知覺的,然后是在歲月中傷口持續隱隱作痛且無藥可醫的。那時我18歲。
第三次是我的姨母(也是我的親生媽媽)墜樓而亡,我沒有看到她任何的面容,因為已經沒有可以看的完整的面容了。那次我是怕,甚至持續了一個多月,夜夜夢到她在黑夜乞討,無家可歸。那時我32歲。
第四次是同事兼好友的丈夫因車禍突然去世,那次我哭的最厲害,是真的恐懼,恐懼來自于突然,來自于“隨時隨地都會降臨的死亡”,那時我快40歲了。
這四次死亡的經歷,都并未喚醒我對自己“死亡”的真正認識。
真正對死亡的恐懼,來自于當自己獨自一人的時候,腦子里莫名的會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化成一縷塵埃消失在茫茫宇宙,自己將永遠不再存在。每當這個時候,那才是真正的恐懼,恐懼到無所適從,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念頭。似乎這個時刻才會如一聲驚雷驚醒自己的生命一般。
我在想,如此深刻的對死亡的恐懼,對生的渴求,為什么在回到現實生活中的時候,又會消失呢?
或者說并沒有消失,而是始終潛藏在我們的意識里,化作了我們的憤怒,化作了我們做事情的動力感不足,化作了我們報復性的消耗自己活著的時間。
這種情形應該是對虛無的反應,這種恐懼是因為自己的“不存在”,是希望自己能夠存在,是害怕自己不再存在。
海德格爾說到的本體論中提到的心情,因虛無而焦慮,而焦慮并不是因為有限性,而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
這一句使我明白了,原來虛無是因為總認識不到人的有限性,總是在自我否定,沒有真正接納自己,也就是沒有給自己一個存在的“場”。
我們應該安頓好自己的靈魂,然后勇敢地向著心中所愛去求索,自我感知就會越來越強。
那我們到底是該焦慮?該恐懼?還是不該焦慮?不該恐懼呢?
我想,焦慮和恐懼都是一種自我體察,它在告訴我們,不要沉淪,做自己想做的,堅持自己相信的,活出自己吧!
世界無遮無蔽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去認識它,從而認識我們自己。我們應該擁抱世界,擁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