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為了回答一個網友“留學去哪國?”的問題,特地跟東哥探討了德國教育的情況。東哥說在德國,多數高中生畢業后不會馬上讀大學,他們有的選擇到慈善機構做義工,有的到銀行做柜員(德國銀行的柜員招聘條件高中生就夠了),有的選擇去讀COLLEGE(社區大學),當然也有部分選擇讀大學的。
即使讀了大學,讀書期間也有一年的時間到企業實習(working job),或者有的學生想創業的也可以休學來個Gap year。總之,無論是義工、柜員還是working job、Gap year,都是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獲得直觀的工作體驗,這樣的體驗會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為以后的職業選擇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東哥說國外的學生在專業選擇、職業定位方面遠比中國的學生要清醒、理智的多。
對于如今的很多學生來說,生活條件好了,沒有任何生存的壓力,即使畢業也不急著找工作,用學生自己的話說,就是找不到喜歡的就先等等。
智聯招聘網今年五月份對95后93420名畢業生所做的調查顯示,約9.8%的學生畢業后不急著找工作。智聯招聘的顧問說,95后年輕人的選擇要更多一些,與個人興趣相關的工作更有吸引力,他們不愿妥協接受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當年輕人不愿將就,不愿茍且的時候,他們可能還可以選擇另外一種類似國外流行的“Gap year”的體驗,這種體驗是以“工作換旅行”,無需花錢,就能背起行囊到你向往的神秘之地來一次集學習、競技、社交、公益于于一體的旅行。我們來看看這是一種怎樣的“Gap year”的體驗?
有這樣一個創業者,他深知95后年輕人的痛點—有時間、沒有錢、需要自由、想要體驗。于是他去了年輕人所向往的旅游圣地—麗江。在麗江的兩個月,一個兩手不沾陽春水的技術男愛上了原生態的手工制作,他了解到麗江2015年的游客突破3000萬,而當地的常住人口60萬。
巨大的勞動力缺口,讓他想起自己在臺灣阿里山偶遇的一群大學生,他們利用假期到阿里山旅行體驗,幫助當地發展文創產業的同時,也開闊了自身的眼界。這些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他開始思考結合麗江的調研情況,如何幫助當下的年輕人,讓他們既能樂在其中,又能增長見識,重塑三觀。
回到上海后,他開始了“旅學生活平臺”的創業項目。平臺的一端鏈接麗江的豪華酒店、精品客棧,另一端鏈接有旅行需求的年輕人。旅學生活平臺集合技能學習、社交、公益和創業等元素與一體。旅行者無需花錢,以“工作換旅行”的方式就等得到平臺提供3-6個月的旅行特訓服務,包括旅行成團組織、技能學習、興趣培訓等內容。
旅學生活平臺的第一個營地—麗江已經投入運營,預計今年招募6000-10000名“游俠”到麗江體驗“七合一”的旅行游學活動。之所以稱為“七合一”,是因為游俠們可以獲得七項不一樣的體驗:
旅行:一場免費的深入文化體驗之旅。
工作:包括知名四星、五星級酒店、大型企業、客棧實習、特色崗位體驗等。
學習:多樣化的課程學習—語言、舞蹈、音樂、心理、職業規劃等。
社交:一次志同道合的集體出游計劃。
公益:支教、環保、募捐等多種公益活動,在旅行的路上,傳遞愛心。
競技:線下實景AR體驗,真實場景競技體驗。
創業:為你的創業項目提供創業指導和創業基金。
就像旅學生活平臺所期望的那樣,我們不只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成長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