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家庭聚餐,聊起孩子們的事情。二姑姐說起上高中的兒子最近有一天跟她說起當年被老師冤枉,父母不相信他并且站老師一邊批評他時,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在四年后重提此事仍然崩潰、嚎啕大哭,到底有多委屈才會在四年后對此事仍耿耿于懷。估計此事對他內心傷害是巨大的。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是個性開朗,受此冤屈,可能以死明志了。
二姑姐說自己很對不起兒子,明知道自己孩子不會撒謊,明知道那個老師為人有問題仍然堅持讓兒子道歉。而老師當時的處分很重,也沒通知家長如何處分,完全是偷偷處分,明顯偏私幫他自己的親戚。在孩子后來換班時查檔案才發現孩子受了極大的處分,就差被踢出學校了。
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那個老師的處分太過份了,只因為一封所謂的情書,而且還跟二姑姐的兒子毫無關系,完全是女生筆跡,就因為他堅決不承認是自己寫的,而且他表明自己并不喜歡那個女同學,老師惱羞成怒,硬將莫須有罪名栽贓給他。
而兒子唯一值得信賴的父母不單不站他身邊,反而不相信他。她說如果再選擇一次,她寧愿得罪老師、寧愿兒子換學校也要支持他,并且讓事情真相浮出水面。這件事成為母子心中一抹無法抹去的痛。
大姑姐的女兒聽了也義憤填膺,她現在是律師,她說自己初中時因為老師處理不公,也曾抗爭,并拿出法律書籍告訴老師,她的做法是錯誤的。最后老師也把她父母叫去,父母也堅持讓她道歉,老師還非常強勢地說她有病,叫她的父母帶她去看心理醫生。
最后她笑說前幾天這個曾經和她吵架的班主任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與她一起吃了頓飯,老師說對她記憶猶深。當初被她批判沒前途的少女,在大學是一位優秀的拿獎學金的學生會干部,拿了大學法律辯論賽第一名,并且成了一名律師。
這位新晉律師是家族中出名陽光、性情好、孝順的孩子。她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話:“每個行業都有不稱職的人,并不是每一位老師都胸懷天下學生,而且每一個人都有犯錯的可能,誰都不可能永遠都對。不能因為自己是老師就不允許學生反對你的決策,哪怕是錯的,也堅決不承認,完全沒有擔當。這種老師確是不稱職的?!?/p>
她說的這位老師剛好是我同學女兒的班主任,我那位同學加了這位老師的微信,因為女兒剛從上海轉學回來,不適應環境,她想和老師溝通。老師不接她的電話,也不復信息,反正任何問題都不回復,發紅包秒收。在家長大會曾大言不慚地說自己的兒子要高考,沒空管學生,讓家長好自為之,這幫初三學生的家長們目瞪口呆。我不明白,既然你那么忙,為什么要做班主任呢?
當然這種奇葩老師千年難遇,但并不代表沒有。我們不可否認任何行業都有少數量的不稱職的人存在。但并不能因為極少部分異類而否定這一群體,這是極為不公平的。那大部分、那99%的教育者才真正是兢兢業業、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支撐著中國教育事業的半壁江山。
孩子的品性更多來家庭影響,自己的孩子品格如何,最清楚的應該是父母。唐代韓愈《師說》中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目前學校教育更多傾向于解惑,品行教育在于父母。如果相信孩子,在他們受到責疑、冤枉、委屈時,我們應該義不容辭站他們身邊相信他們。
我女兒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家婆打電話叫我趕緊回家,說我女兒在學校出大事了,老師要見家長。我火急火燎地從醫院趕回,進了家門,我女兒正被我婆婆訓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抽泣著,見到我叫了聲“媽媽”便泣不成聲。我擁抱她安慰道:“媽媽相信你,你告訴我發生什么事情?!蔽移牌旁谂赃叴舐曍熈R,我叫她閉嘴,先聽孩子說。
事情的原委就是班上有幾個男同學經常欺負她,拔她的小辮子、撕她作業本、丟她書包、掐她屁股,告訴老師幾次,老師批評后仍然如故。然后她拿了二十元找班上最壯的三個男同學,聘請他們當保鏢,在班上公開表態誰欺負她,三個保鏢就揍他,每人每星期十元。我問她:“二十元哪來的?”她說小姐姐(我朋友女兒)給她的。再問她:“二十元請三人,一人一星期十元,還差十元打算怎么解決?”她怯怯地說:“媽媽,你們大人工作不是有試用期嗎?三個當中有兩個表現好可以過試用期,一個表現不好就過不了試用期。”原來我女兒有奸商潛質,竟然打算試用期不合格不給工資。而那三個男孩竟也同意了。
我告訴她勞動法規定試用期有工資,大人不會挑戰法律。然后鄭重告訴她,無論父母再忙,也是她堅強的后盾,有事情應先找父母商量解決,即使成年后也一樣,普天之下,最值得信賴、最應該相信的人首先是父母。她點頭。
然后我打電話給老師,首先道歉,給她添麻煩了,然后再問她我女兒平時表現、和同學關系、學習成績等等。我對女兒有信心,得到肯定后,我把女兒的話陳述一遍,說明原因,老師也說那幾個小朋友確實經常欺負她。感謝我女兒遇到一位很明白事理的老師,最后并沒有處分我女兒。
我也表明態度,如果那幾個小男孩還敢欺負我女兒,我會去課室提他們出來讓我女兒扇完耳光再找他們家長。該賠償就賠償,該打官司打官司。
之后我女兒順利小學畢業。
雖然我女兒現在青春期有點叛逆,但她有底線,正如她自己說的那樣:“我再叛逆也沒有忤逆?!钡挂彩牵皇怯凶约簜€性,也許有時候說話方式不妥當,但不敢冒犯、違抗我們,也很孝順。
作家麥家在《朗讀者》中說他兒子青春期房門三年未開,也不跟他們說話,之后出國留學,和他們慢慢有了交流。他個人認為,兒子的叛逆期越長,將來要還他們的就越多,愛他們也越多。他淚灑當場,說自己有十六年未和父親說話,他覺得兒子的叛逆也遺傳了他。他之所以這樣說,內心可能無時無刻不在懺悔,為自己曾經的忤逆。
那天的家庭聚餐,我跟外甥女說:“看到你今天如此懂事,我對我女兒很有信心。”
有這么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的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顆還沒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著長大,陪著他(她)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孩子,靜等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參天大樹!
我不在乎我的孩子是否長成參天大樹,也并非一定要上重點大學,我個人認為重點大學只是學生時代努力學習的一個完美句號,但并不表示那一紙文憑就一定可以讓她將來牛逼閃閃。
牛逼閃閃的人不一定出身名校,但一定是積極上進、情商、財商極高的人。
我希望她三觀端正、獨立、快樂,將來不用刻意討好任何人,對任何事物的的喜與不喜都是出于她本心的興趣;對任何人的愛與恨也跟隨自己內心,不想來往、不想原諒的,不必為難、勉強自己。
和快樂相比,是否牛逼閃閃,一點也不重要。
(圖片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