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定義為: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特征是有鱗、有須、能

興云作雨

的生物。后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

象征

。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亦乃萬獸之首。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

合而為一

之九不像的形象,為兼?zhèn)涓鞣N動物之所長的

異類

。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

呼風喚雨

,而這些已經(jīng)是晚期發(fā)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封建時代

,龍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東西:

龍種

、龍顏、

龍廷

龍袍

、龍宮等。龍在中國傳統(tǒng)的

十二生肖

中排第五,其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稱“

四神獸

”。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并不相同。

中文名龍 讀音lóng 四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五筆DXV 鄭碼GM 統(tǒng)一碼U+9F99 總筆畫16 部 首龍 外文名dragon,loong生肖排序5簡介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倉頡IKP四角43014筆順編號4143125111515111簡體寫法龍拼 音lóng lǒng máng

從本世紀初到今,面世的有關龍的起源和本質(zhì)的論著、論文已超過百余種,觀點五花八門,

莫衷一是

。這里簡要的介紹:

青龍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

四象之一

,根據(jù)

五行學說

,它是代表東方的

靈獸

,青龍既是名字也是種族,青龍的方位是東,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上,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下,代表冬季。

在中國

二十八星宿

中,青龍是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

[1]龍與鳳

并不配對,

鳳與凰

才配對。“龍對鳳”是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誤讀。事實上,鳳在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扮演著雄性

瑞獸

的角色。

神異動物說

龍飛在九天這是以

《辭源》

《辭海》

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前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

鱗蟲

之長”;后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相近的說法還有:“龍是具有很多

神性

、很神秘的

動物神

”,“是

中國古人

幻想出來的動物,”(

朱天順

)“龍是出現(xiàn)于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shù)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

劉志雄

楊靜榮

)“神異動物”是以“動物神異”為基礎的。前者來源于后者,關于哪些動物通過“神異”而變成“龍”這一點,《辭源》和《辭海》沒有講清楚,學者們的探討則是多種多樣。

[2]

圖騰合并說

此說以

聞一多

《伏羲考》

中的觀點為代表。聞氏認為,龍“是一種

圖騰龍

文化,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

生物界

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

蛇圖騰

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何星亮

亦認為,“龍原是一種圖騰,但它又與其他圖騰有區(qū)別。它最初可能是一個部落的圖騰,后來演變?yōu)槌柯洹⒃矫褡宓纳瘢蔀榱酥腥A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續(xù)時間最長的圖騰神。”

天象樹神說

何新

曾認為“龍的真相和實體是云”,“龍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象的旋卷狀的云紋。而后來逐漸趨于具體化、

生物化

,并且展開而接近于現(xiàn)實生物界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形象。”朱大順指出,“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xiàn)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

趙天

吏認為雷電龍“三位一體”,龍就是雷電的形象。胡昌健說,“龍的原型來自春天的自然景觀--

蟄雷

閃電的勾曲之狀、蠢動的冬蟲、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現(xiàn)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龍的最直接的原型,因為虹有美麗、具體的可視形象。”

尹榮方

的看法別致一些,他認為,“中國人傳說中的龍,原是樹神的化身。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是樹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龍是樹神,是植物之神。龍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類喬木。”“松、龍不僅在外部形象上驚人地相似,而且龍的其他屬性,與松也同樣驚人地相似。”

恐龍遺記說

葉玉森

、徐知白及美國學者

海斯

等主張龍的觀念應是遠古先民對于巨大的

爬行動物

恐龍的記憶,或主張先民因?qū)铸埖目謶侄a(chǎn)生龍崇拜,

王大有

說,“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并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形象……或許古人

2012龍年郵票

見到的龍,真的就是恐龍,后來它們漸漸見不到了,才把它的同類

海鱷

灣鱷

揚子鱷

與其視為一類,加以崇拜。”外邦傳入說中國出土的龍形巖畫1萬年,內(nèi)蒙古龍形堆塑 8千年,

寶雞市

出土的龍形紋

彩陶

7-8千年,

巴比倫

歷史5000年,應該是

中國龍

的后裔!中國龍的歷史早于黃帝歷史,

生搬硬套

的認外國祖宗的你們至少弄點證據(jù)出來好不好!太搞笑了!(參考,請看后面 考古 一段)

章鴻釗

認為中國的龍就是西方文化中的

毒龍

,約在黃帝時期傳入中土,英國學者史密斯認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龍,而且所有的龍都出于同一個文化發(fā)源地--巴比倫,中國的龍同樣也是巴比倫古龍的后裔。

2

樣貌特征編輯

樣貌

角似鹿,頭似駝,嘴似驢,眼似龜,耳似牛,鱗似魚,須似蝦,腹似蛇,足似鷹。

形成

龍的雛型在

新石器時代

晚期已萌芽。龍的形象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

螣蛇

沒有腳而能飛(見

《荀子·勸學》

);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戰(zhàn)國·屈原

《離騷》

洪補引

《廣雅》

)有翅膀的叫

應龍

(戰(zhàn)國·屈原

《天問》

王注)。在中國商周戰(zhàn)國青銅器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有說龍像狗像牛,

《論衡》

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en甚]的腹,魚的鱗,虎的腳掌,鷹的爪子。有鱷魚說、晰蜴說、

馬說

等等。《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漢代

畫像石

中常見馬首鱗身之龍或身生雙翼之龍,龍在漢代具有各種意義,如漢代

銅鏡

銘文有:左龍右虎辟不祥。起到辟邪的作用;

《白虎通》

則曰:德至鳥獸則白虎到。這里則表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的施與百姓的恩惠。

漢代畫像石

的中格為當時龍的形象

《本草綱目》

則稱“龍有九似”,為兼?zhèn)涓鞣N動物之所長的

異類

。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

呼風喚雨

,無所不能。這些已經(jīng)是晚期發(fā)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fā)展。

《爾雅翼》

云∶龍者鱗蟲之長。

王符

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shù)。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

逆鱗

。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呵氣成云

,既能變水,又能

變火

[3]

另一說是:“嘴像馬、眼像蟹、須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獅、鱗像鯉、身像蛇、爪像鷹…”;還有一說是:“頭似駝、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臺灣畫師相傳的畫龍

口訣

,也相當有趣:“一畫鹿角二

蝦目

、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

畫蛇

身八火炎,九

畫雞

腳畫龍罷”。

龍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駝頭、蜃腹、

虎掌

鷹爪

、魚鱗、蛇身,九種動物

合而為一

的形象(也稱作九不像)。 然而,又有一稱,龍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鬃”、“鷹爪”、“魚鱗”、“蛇尾”九種動物所組成。

3

主要分類編輯

按天性分類

龍可

分為

天龍

神龍仙龍魔龍佛龍

按爪分類

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后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

瓷器紋飾

。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

龍袍

”,其它

皇族

和下臣穿“

蟒袍

”,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中國龍并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fā)展過來的。中國歷史

上龍

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一、夔龍期

龍自

仰韶文化

大溪文化

屈家?guī)X文化

大汶口

文化、

龍山文化

期,經(jīng)商周,延續(xù)到秦漢,以商周夔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

巨蜥

,一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鷙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龍夔螭夔鳳并逢,產(chǎn)生六種以夔龍為主的并逢夔龍夔螭夔鳳徽識,表示同為祖先。西周繼續(xù)沿用,并將夔龍夔螭綜合為一種新形態(tài),此時一鷙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二、應龍期

應龍的概念非常早,最早見于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可能始于秦,盛于漢,延續(xù)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三、黃龍期

始于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于明清。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四、回歸期

清以后的現(xiàn)當代。由于龍與封建統(tǒng)治者脫離了關系,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然,歷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時與中國頻繁往來。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龍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從中國引進三爪的龍。在中國出現(xiàn)四爪龍后,已經(jīng)開始

閉關鎖國

,與日本斷了往來。而韓國古時候叫做高麗,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國的

附屬國

,當中國統(tǒng)治者開始用五爪龍圖案的時候,自然不可能讓

屬國

和自己

平起平坐

,于是韓國的龍就只能是四爪了。

歸根到底

,日韓的龍反應的正是中國龍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按職能分類

天龍、神龍、

地龍

伏龍《淵鑒類函》

卷四三八引

《內(nèi)典》

:“有四種龍:一天龍,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龍,興云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

江開

瀆者;四伏藏龍,守輪王大福人藏者。”輪王也稱“

轉(zhuǎn)輪

王”、“

轉(zhuǎn)輪圣王

”等。

古印度

神話傳說,此王自天感得輪寶,轉(zhuǎn)輪寶而降伏四方。佛教襲用此說,稱有金、銀、銅、鐵

四輪王

,四輪王都擁有多種寶藏。

按出生形式分類

分為胎卵濕化四類。《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nèi)典》:“龍有胎卵溼化四種。”

其他分類

虺(huǐ):是一種早期的龍,以

爬蟲類

--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xiàn)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

小龍

稱為

虬龍

,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注釋:“無角曰虬,有角曰龍。”另一種則說

幼龍

生出角后才稱虬。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云說》詩中就有“虬蟠千仞劇

羊腸

” 之句。

蟠螭:是龍屬的蛇狀

神怪

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就有“無角曰

螭龍

”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

無角龍

,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

赤螭

,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zhàn)國

玉佩

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huán)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

博古

螭、環(huán)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一般泛指能發(fā)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

蛟龍得水

即能興云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于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

《墨客揮犀》

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shù)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中有

周處

入水

三天三夜

斬蛟而回的故事。

龍人們常說“蛟龍”,其實“蛟”與“龍”是1種傳說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齡時的稱呼:小時為“蛟”,大了成“龍”。雖然都有強大的力量,卻一正一邪,有本質(zhì)不同。蛟龍有兩種原型:一種是

短吻鱷

,英文名叫Alligator。世界僅存為數(shù)不多的幾種,如中國的揚子鱷; 另一種是

咸水鱷

,學名灣鱷,唐朝韓愈寫過一篇

祭鱷魚文

,就是為了趕走當時在廣東潮州一帶為害百姓的灣鱷。現(xiàn)在此種鱷是現(xiàn)存鱷類中最大的一種,最長可達七米。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jù)

《述異記》

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jù)《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

上古時期

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

蚩尤

,并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征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只生翅的揚子鱷。在戰(zhàn)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

帛畫

漆器

上,常出現(xiàn)應龍的形象。

火龍:火龍是在開天辟地時出現(xiàn)的,全身被紅色的火焰包圍。記載中的火龍給

混沌初開

的世界帶來了光明和可供人類生存的火焰。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huán)繞。在我國

古代建筑

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

《太平御覽》

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

赤帶

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于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為“

四靈

”或“四神”之一,又稱為

蒼龍

。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qū),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jié),并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

四宮

”。龍表示東方,青色,因此稱為“

東宮

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yōu)椤八撵`”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xiàn)存于

南陽漢畫館

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

畫像石

,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漢代的

畫像磚

、石和

瓦當

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青龍,位屬東,五行屬木。東方青龍,春之氣也。

蒼龍:龍名。《楚辭·惜誓》:“蒼龍蚴虬于左驂,白虎騁而為右騑。”

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

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shù)是亭臺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貴人們在活動。 這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云龍:云霧纏繞的龍。

望龍:頭部呈側(cè)面的龍。

4

龍生九子編輯

赑屃(拼音:Bìxì): 又名

龜趺

(拼音:fū)、

霸下

、填下,

龍生九子

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舊城墻時,在

東便門

西便門

的城墻下各發(fā)現(xiàn)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著北京城之說。

囚牛: 龍生九子之一,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

龍子

,不光立在漢族的

胡琴

上,彝族的龍頭

月琴

、白族的

三弦琴

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拼音:Yázì): 龍生九子之一,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 嗜殺好斗,刻鏤于刀環(huán)、劍柄吞口。

龍嘲風: 龍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蒲牢: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

洪鐘

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狻猊(拼音:Suā

nn

í): 傳說

中龍

生九子之一,形如獅,

喜煙

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xiàn)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狴犴(拼音:Bì'àn): 龍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cè)立其形象。

負屃(拼音:Fùxì): 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 龍生九子之一,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

脊獸

,取其滅火消災。鴟尾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饕餮(拼音:Tā

oti

è): 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

饕餮紋

。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么一段:“

縉云氏

不才

之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

盈厭

;聚斂積實,

不知紀極

。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蚣蝮,應為

趴蝮

: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筑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 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huán)為其形象。

螭(拼音:chī),或

螭首

: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

散水

龍麒麟: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中的神獸,據(jù)說能活兩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稱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口能

吐火

,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

象征祥瑞

。相傳只在

太平盛世

,或世有圣人時此獸才會出現(xiàn),亦作騏驎。民間傳說

麒麟會

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

麒麟送子

之說。傳說中孔子的母親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現(xiàn)身。明朝時

鄭和

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只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

明成祖

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

犼,俗稱為

望天吼

朝天吼

: 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

華表

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拼音:pí xiū)又名

天祿

: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喜吸食

魔怪

的精血,并轉(zhuǎn)化為財富,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

妖魔鬼怪

、瘟疫疾病擾亂天庭。也有一種說法它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傳說貔貅觸犯

天條

玉皇大帝

罰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

吞萬物

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

神通

特異。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5

龍的文化編輯

上下數(shù)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時期,龍在廣義上一直是

華夏民族

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征。

中國的龍以東方

神秘主義

的特有形式,通過復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龍的觀念。從

中國龍

的形象中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

宇宙觀

;是

仁者

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fā)展觀;

兼容并包

的多元文化觀。

龍在中國傳統(tǒng)的

十二生肖

中排列第五位,對應的地支是辰。

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并稱“四

瑞獸

”,香港

渣打銀行

在1979年起發(fā)行的

鈔票

都是以這些瑞獸為題材。(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

四瑞獸

”分別為:

猰貐

、居、貔、狻猊。)

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龍在狹義上是中國帝制時期的皇帝象征物,唯有皇帝能使用五爪的龍當作記號或黃袍上的刺繡,其他大臣及皇族只能用四爪的龍又稱蟒。普通老百姓,即平民階層是不可以擁有任何龍或與龍相關的物品或形象,否則就是謀反篡逆,可以被直接處決。在臺灣的許多廟宇皆有龍的雕像或畫像,皆是四爪龍。

6

龍的評述編輯

龍作為

古生物

的恐龍,滅絕于距今七千萬年左右的

中生代

,最早的

猿人

生活于三百萬年以前的

更新世

,中間相差了六千多萬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龍的,也就更談不上對恐龍的記憶和恐懼。當然,對于

恐龍化石

的聯(lián)想是否屬實,無從考證。

對龍為圖騰合并說也有比較大的爭議,否定的觀點認為,“迄今為止,考古學,

歷史學

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劉志雄

楊靜榮

)學者們還指出,將中國古文物上出現(xiàn)的動物造型或紋飾視作圖騰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考古學中的某一類型文化與社會學中某一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還有的學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

悖論

,如:幾乎所有圖騰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體的生物或無生物,而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圖騰是氏族群體成員崇敬的對象,是不得損害、

毀傷

或殺害的,而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和神話傳說中,不乏貶龍、辱龍、斗龍、斬龍的載述。

7

龍的史料編輯伏羲氏

時,有龍呈瑞,因而以龍紀事,創(chuàng)立文字。

余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

《左傳·昭十七年》:“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竹書紀年》

記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

潛龍

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

水龍

氏、青龍氏、赤龍氏、

白龍

氏、

黑龍

氏、黃龍氏。

龍《左傳·昭二十九年》: “公賜

公衍羔裘

,使獻龍輔于齊侯”的記載;

《拾遺記》

也說:舜時,“南潯之國獻

毛龍

,一雌一雄,放置豢龍之宮,至夏代,豢龍不絕,因以命族”。說明夏朝盛行著飼養(yǎng)龍的習俗和以龍作氏族集團的族名。 某些古書中記載:為夏朝統(tǒng)治者養(yǎng)龍的人姓劉,未可考!

《左傳·昭十九年》: “鄭大水,龍斗于時門之外

洧淵

”。

《禮·禮運》

:“鱗鳳魚龍,謂之

四靈

”。

《莊子·列御寇》

:“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驪龍頷下。”

《周易》

乾 :初九--

潛龍勿用

;九二--

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

亢龍有悔

;用九--

群龍無首

,吉

坤:上六--

龍戰(zhàn)于野

其血玄黃

《說文》

龍,

鱗蟲

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廣雅》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

應龍

,有角曰

虬龍

,無角曰

螭龍

,未升天曰蟠龍。

《生肖論》云∶龍耳虧聰,故謂之龍。

《三國演義》

:(

煮酒論英雄

)曹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

隱介藏形

;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nèi)。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

縱橫四海

。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

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qū)分的“

五帝

龍王”。唐玄宗時,詘祠

龍池

,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

祭龍王

宋太祖

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

白龍神

為義濟王,

黑龍神

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

分水

龍王之神”,令

河道總督

以時致祭。在

《西游記》

中,龍王分別是∶東海

敖廣

、南海

敖欽

、西海

敖閏

、北海敖順,稱為

四海龍王

《五雜俎》

: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

豕交

,則生象,與

馬交

,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污者。……

王符

稱世俗畫龍,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

相停

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然龍之見也,皆為雷、電、云、霧擁護其體,得見其全形者罕矣。

8

龍的考古編輯

龍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于8000年前的

興隆洼文化查海遺址

(興隆洼文化因內(nèi)蒙古

敖漢旗興隆洼遺址

的發(fā)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屬“前

紅山

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發(fā)現(xiàn)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形堆塑”。“龍形堆塑”位于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nèi),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xiàn)。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接下來還有

內(nèi)蒙古敖漢旗興隆洼

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

龍紋

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

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

彩陶

頸瓶

龍紋,河南

濮陽

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1970年代在

內(nèi)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

三星他拉村出土過"C"型玉龍,后經(jīng)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于距今約5000多年的

紅山文化

遺物。

1987年河南濮陽

西水坡遺址

45號墓發(fā)現(xiàn)了蚌塑

龍虎

,考古和

碳-14

測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據(jù)學者

李學勤

、馮時等考證,45號墓發(fā)現(xiàn)的蚌塑龍虎與中國傳統(tǒng)天文學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聯(lián)系。

9

龍的其他編輯

道教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在

原始宗教

的基礎上形成的,集巫術、

自然崇拜

、動物崇拜及

秦漢時期

的神仙

方術

于一身,并加以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的一門宗教。早期的

道學

家已經(jīng)意識到龍來自于蛇。《黃白篇》有:“蛇之成龍,亦與自生者無異也。然其根源之緣由,皆自然之

感致

”。

東漢順

帝時

張道陵

倡導的

五斗米道

,奉老子為

教主

,以〈老子

五千文

〉為主要經(jīng)典,逐小形成 辦有教理、教義、教規(guī)的一種人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與龍崇拜有不解之緣。先秦時代的

乘龍周洲

四海、乘龍升天,以及以龍溝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盤繼承。

龍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的子孫都繼承其業(yè),均稱"

天師

",并

傳達室

說與龍有緣。傳說第三代天師名魯,傳說他有十個兒子,號"張氏十龍"。另有一則傳說稱:

張魯

的女兒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霧繞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

羞恥

,便自殺身亡。死前留下

遺言

,務必剖尸看腹中為何物。結果,腹中有兩條雙胞胎

小龍

婢女

把它們放進漢水。其后的許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說成與龍有神秘的關系,如南朝時的道教代表人物

陶弘景

,傳說其母夢龍而生,他是一個

龍種

。明

董其昌《節(jié)寰袁公行狀》

:“計公(

袁可立

)出處之際,其道尤龍海內(nèi),想

聞風節(jié)

,望其乘時大展,應圣主求賢之意,而公不待矣!”

龍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

上天入地

,溝通鬼神。龍被認為是"三轎"之一。這里所指的"三轎",一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道教的三轎主要是作為其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

張光直

先生認為:"濮陽第45號墓的墓主是個

仰韶文化

社會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師,而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乃是他能召喚使用的三轎的藝術形象。"他把蚌殼龍、虎、鹿與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轎相聯(lián)系,認為二者有淵源關系。

傳說有法力

道行

的天師、真君還能召龍、驅(qū)龍。《酉陽雜俎。怪術》稱:在一個名叫云安的地主,江邊有十五里險灘,

舟楫

若不靠人拉纖,無法通過。瘦代天師翟干佑念

商旅

之勞,結壇作法,召來群龍,共14條,均化作老人。翟天師讓它們夷平險灘,以利舟行,群龍領命而去。一夜之間,風雷震擊,嚴敕神吏召它前來。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子來到,原來是一條雌龍。好申辯說:乘船過這條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賈,給他們拉纖的,都是云安的貧窮百姓,他們一向靠拉纖過活。倘若險灘沒了,舟船通行無阻,他們靠什么吃穿呢?寧可要險灘以贍

纖夫

,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師聽后連連點頭,于是又召諸龍一切恢復原樣。

佛教

在佛經(jīng)中,龍王Nāgarāja

名目繁多

,佛教

中龍

,應為

眼鏡蛇

,而不是傳統(tǒng)的

中國神龍

,如

《妙法蓮華經(jīng)》

稱:龍王有八,一為

難陀龍王

,二為跋難陀龍王,三為娑

伽羅

龍王,四為和修吉龍王,五為德義迦龍王,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為

摩那斯龍王

,八為伏缽羅龍王。

中國的龍王信仰是隨著佛教的興起而產(chǎn)生的,但是又與

印度佛教

中的龍王有很大差異。可以說中國的龍王是佛教道教雜糅的產(chǎn)物。道教引進佛教龍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龍王體系,稱諸

天龍

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等。具體例子:

《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

中的“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qū)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qū)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qū)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

神龍王

名字;

《西游記》

中的四海龍王(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

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

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龍和佛教的關系在學術界還有爭議,一說中國的“龍王”崇拜是隨佛教從印度傳入的。理由是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無"龍王"崇拜。在漢代之前,只有“龍神”,而無“龍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傳入中國,龍王信仰遍及中土。

另一種說法則是印度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去的,經(jīng)過印度人的再創(chuàng)造,成為“龍王”。隨著佛教的東傳,龍王崇拜又隨之回傳至中國。

龍同時印度佛教藝術的傳入,對

中國龍

形像也有較大的影響。從漢晉到唐宋時期,龍的形像在演變過程中,明顯地受到

佛教藝術

的影響。如敦煌北魏壁畫上的龍,其動態(tài)是在奔騰,唐宋時期的龍吸收獅子的形像。頭圓而豐滿,腦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獅鼻。江西江寧南唐要升墓中壁畫上的龍,不但頭部像獅子,就連整個身體也有點近似于獅子。龍吸收獅子形像,主要是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

神通

龍年生人的本命佛

普賢

菩薩。

普賢菩薩

是禮德和大行愿的

象征

,默默的守護龍年出生的人,使你實現(xiàn)最大愿望,除掉各種小人,增加領導者的權威,使你人生如愿以償,幸福美滿。

普賢菩薩,何獨輔助

釋迦佛

弘揚佛道,且遍身

十方

,常為諸佛座下的

法王子

。故普賢行愿品言:‘普賢行愿

威神力

,普現(xiàn)一切

如來

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

修無上

供養(yǎng),能作廣大

佛事

,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賢菩薩,行愿無窮,分身塵剎,

隨緣

教化眾生。據(jù)史書記載:

中國佛教古德拾得

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臺山

國清寺

豐干

禪師,一日行經(jīng)

赤城

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

無家

、無姓、亦無名。’豐干禪師愍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普賢菩薩,世稱為

十大愿

王,

《法華經(jīng)》

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xiàn)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wěn),不受一切煩惱

魔障

之侵。《普賢延命經(jīng)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

凱爾特人

紅龍

是凱爾特民族的標志,圖為英國

威爾士國旗

凱爾特人是歐洲最古老的居民之一,總共有近4000年的歷史,曾遍布整個中、西歐。今天他們的后裔主要分布于英格蘭島西南部的威爾士地區(qū)和北部愛爾蘭地區(qū)的一部分。

龍我們所熟悉的許多以歐洲中世紀為背景的奇幻故事,諸如巨

龍飛

舞,法師作法,騎士馳騁等D&D中的典型場景大多出自

凱爾特神話傳說

。龍在

凱爾特文化

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凱爾特人和中國人一樣崇拜

龍圖騰

。他們的守護神叫做Y Ddraig Goch,發(fā)音:[? eraig gox],意思是紅龍,一直是該民族的象征。電影

《龍之心》

(《Dragon Heart》)便是以

凱爾特神話

為背景塑造了

卓克

(Draco)的形象。常見的歐洲D(zhuǎn)ragon的形象正是來自凱爾特紅龍,雖然與中國的龍外形差異較大,但在凱爾特民族及他們的后裔心目中,其意義與中國龍之于華人沒有任何區(qū)別。

波爾圖人

波爾圖市坐落在

伊比利亞半島

北部,是葡萄牙第二大城市,在現(xiàn)代工業(yè)化文明的深處,是古老的

杜羅河

孕育出的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波爾圖有一座著名的大型

體育場

,叫做

巨龍球場

。這座體育場名稱的由來也和杜羅河有關:由于周邊有非常豐饒的礦產(chǎn),杜羅河稱為“黃金之河”,在葡萄牙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有一條巨龍想要霸占杜羅河兩岸的礦藏,由于它時常噴吐烈焰,所有人都對它無能為力。但是,聰明勤勞的波爾圖人最終用杜羅河的河水澆滅了巨龍的火焰,巨龍成了波爾圖人的仆人和

保護者

,并且?guī)椭枅D人擊退了很多次敵人的侵略。從此很多波爾圖人都說自己是巨龍的孩子,還用“巨龍”為他們的體育場命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428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24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285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48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28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78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71評論 3 43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98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616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25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43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71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61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13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39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95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龍,神奇的生靈,自古被人們所傳頌,作為我們?nèi)A夏兒女的圖騰獸,他不斷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也被文人墨客們所記載,今天讓我...
    醇釀閱讀 564評論 0 1
  • 原創(chuàng) | 寂寞史前龍王鯨 近日偶讀奇書,忍不住向大家安利一下。 ⊙⊙以龍之身還治龍之命 每個好故事都是個人欲望的投...
    菠菜花閱讀 1,823評論 0 1
  • 不爭柴米鹽油 不爭朝花夕拾 不爭風流倜儻 不爭紅粉佳釀 不爭王侯將相 不爭歲月之光 只爭文思縷縷 不枉此生所想
    有心人問道閱讀 362評論 0 1
  • 曾經(jīng)的我,一度陷入迷茫,那個時候的我覺得我這輩子都完了,沒有錢給家人買大房子住,沒有能力讓他們看到喜歡的東西時不...
    牛牛牛niuniu閱讀 230評論 0 0
  • 很久之前,就一直想寫日記記錄每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一直沒有動力。某一天,在微信當中看到了某人的推...
    偉_a358閱讀 36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