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的訂閱號:成長等于thearn(id:growth 1 plus 1)
讓你接收不一樣的干貨(實用技能加深度思考)。
曾經有一次出門,我身上什么東西都沒帶,只拿了一個手機。百無聊賴之際,我決定聽書,其中有一本名字叫《學習的本質》。
看名字一開始以為這是一本稀疏平常的書,奈何它播放量高,而且當時的環境也不適合聽復雜的東西,于是我決定聽聽看。
怎想聽完之后,真的是Serendipity(意外發現的好東西)。因為它徹底顛覆了我以前關于學習的認知。
一、什么是學習?
這本書其實只講了三個東西。第一、定義了學習到底是什么;第二、學習需要什么前提條件?第三、我們應該如何學習?
首先第一個關于學習是什么?書上說學習就是改變我們自己的先有概念,這個先有概念是他自創的。換句話說就是把腦子里已有的解釋網絡推翻,然后構建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網絡。
而學習的前提條件是要有挫敗感,沒有挫敗感就沒有學習。
我們平時所做的學習,不過是一種知識的被動囤積。
以我個人為例,我之所以學習是因為我覺得我應該學習。
平時我經常拿著手機看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俗稱干貨)。當我時不時發現一些好東西的時候,我自然會有一種想把他納入我的知識庫中的欲望,于是我就選擇了mark,選擇了收藏。這個時候我獲得一種快感,一種我以為我學習了一種新知識的快感。
之所以會有這種快感?是因為我有知識焦慮,我對自己新知識新信息的匱乏,有一種隱隱的恐懼,而這種收藏的行為,能緩解我的焦慮。
但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其實不是學習,因為我沒有體會到挫敗感,我只是因為覺得他好,覺得它新鮮,把它收藏了而已。但其實,這個收藏的過程,就是遺忘的過程。
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我收藏了有上千條??僧斘一剡^頭去看的時候,我不記得我是什么時候收藏的,而且它實質內容我也不記得了,就好像這些東西根本與我無關。
我其實只是一個偽學習者。后來我發現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收藏癖,那就表示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偽學習者。
二、富蘭克林怎么學習?
那到底應該如何學習呢?直到我想起來之前我讀的一本書叫《富蘭克林自傳》,我其實只讀過兩本傳記類,就是《富蘭克林自傳》和《李政道傳》,都還不錯,可以向大家推薦。
富蘭克林這個人很牛,他又是科學家,又是文學家,又是美國國父,還參與了《獨立宣言》的起草。
有人評價他說了這么一句話: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掙錢的人,一種是把自己的照片留在錢上的人,而弗蘭克林就是能夠把自己的照片留在美元上的少數幾個美國人。
富蘭克林這個人做過的事情很多,似乎讓你覺得他好像活了不止一輩子。因為隨便哪個領域,他的成就都是別人需要花一生的時間才能達到的,但他偏偏每個領域都卓有成效。
關于他是怎么做到的。這里有個故事給大家分享一下。講的是他小時候在印刷廠當學徒工,這為他以后成為偉大文學家打下了基礎。
當他還是一個學徒工的時候,他看到印出來的報紙,他想是否有一天,他可以不排字,而是讓自己的文字出現在報紙上。
當他這樣想的時候,他馬上付諸實施。他不像我們現在人喜歡去報寫作班去找老師輔導,他采用自我教學的方法。
他把報紙雜志上他覺得很好的文章,認認真真的讀,讀的時候時不時抄下來一段話寫在一張紙上。繼續往下讀,又在另外一張紙上抄下一段話,讀完之后,他把文章放一邊,把這些紙打散。過幾天,他把這些話按順序排列下來,自己重新寫這篇文章。但他發現,雖然他好像讀懂了這篇文章,但是能寫下來的卻很少,一篇很長的文章,他只能寫一小段,這個時候他就會有一種挫敗感。但是他并沒有止步于這種挫敗感,他又重新讀了那篇文章,讀完之后再一次重寫,然后把自己重寫的文字和原文對照,他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真正領略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于是一篇文章他要反反復復的重寫四五次才能夠逐漸接近原文。
他就是用這種方法,在短短的一年內從一個學徒工變成了一個專欄作家。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覺得這個辦法也太笨了,太浪費時間了吧??煽吹剿辉谝荒陼r間內就從一個學徒工變成了一個專欄作家,我又覺得,這個方法真是太厲害太神奇了。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慢一點,也許更快一些。也許富蘭克林正是憑著這種看似很慢其實很快的方式,讓他在很多個領域都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三、無限準備沒有用
一開始那本《學習的本質》,后來富蘭克林的小故事,都有一個東西,叫挫敗感。這才是,學習真正的本質,沒有經歷過挫敗感的學習不是真正的學習。
很多人在想做一件大事情的時候總會說這么一句話:我還沒準備好。
遲遲不肯行動是因為我還沒準備好,這其實是拖延癥的一種,他們陷入了一種,無限的準備狀態中。他們總是告訴自己,我還要再準備,再積累,不準備好我做不好這件事的。很多人做事情總想著一定得做好百分之百的準備,把所有東西準備齊全了之后才行動,這樣才一定能成功。
其實這種無限的準備的背后,是為了回避負反饋。他們害怕當真正操作的時候,得到的負反饋讓他們產生了一種挫敗感。人們自然而然都會回避這種挫敗感。
不斷的囤積和準備,其實只是一種獲取的假象,它讓我們繼續滯留在舒適區,而不肯跨進學習去(這句話之前已經提過很多次了)。
只有跨入了學習區,他們才會面對到一些挫敗感,一些負反饋,他們才會了解自己的不堪,他們才會體會到一種恐慌,這種恐慌把他們原有的知識模型打破,而打破之后,需要他們費盡心思去重新構建。
當然,這個構建過程中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很可怕的就是,這個構建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淺薄粗陋。我們的本能反應是去規避這種狀態,于是剛剛踏入進學習區,遇到了挫敗感就又縮了回來。
這種對穩定性,對百分之百安全感的迷戀,對學習知識的舒適感和安樂感的迷戀,就是我們在所謂學習的過程中經常進入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是偽學習的狀態。至于具體該如何學習,我下篇再講。
四、你應該怎么做
了解到自己其實是個可恥的偽學習者后,我多次強調,沒有輸出,就表示沒有輸入。
我明確表示我是有知識焦慮的,所以我就經常會去看很多各種各樣的東西,生怕會出現什么東西我沒有看到。看的時候,當我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對他進行了收藏。
真正促使我開公眾號的一個直接原因是有一次聊天,講到了一個話題,那個話題我清楚記得我之前看到過相關的文章。可當我想把我看到的文章的觀點表達出來時,我只記得寥寥的一兩句話,它的具體內容,具體的論證,我通通不記得了。而我想再重新去找到那篇文章的時候,面對上千條收藏,又無從下手。
而現在,我同樣也會,看各種各樣的東西,但是現在我在看的過程中,當發現一個有趣的話,有意思的故事,或者有道理的觀點和論證過程時,我會把它記下來。
我寫公眾號文章的方法是,翻看之前記下的筆記,找到一個對我影響很大而且對大家有幫助的觀點,然后自己查資料對它進行擴充。
這種新的學習狀態和之前的收藏學習狀態完全不一樣,我通過擴充、改寫、完善,不僅把這個知識吸收的更透徹了,還通過查資料科學論述的過程,對這個知識理解的也更全面了。
這個方法大家可以借鑒,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記下來,試著把觀點變成一篇兩三千字的文章。不要把自己停留在偽學習的狀態,而是真正走進學習區,通過輸出的方式倒逼輸入。
如果你對自己沒有自信,或者不夠自覺,你可以公眾號后臺回復“寫作”,發給我看,讓我督促你進入真正的學習狀態。如果協商之后,都覺得不錯的話,我會以你自己的身份,在公眾號發表出來。
不論覺得有道理,很有意思的觀點,還是一個拿得出手的技能,都可以在后臺回復。
如果能通過這種方式,帶動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我覺得這個公眾號開設的非常有意義!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喜歡的話“All truth passes through three
stages. First, it is ridiculed. Second, it is violently opposed. Third, it is
accepted as being self-evident.”。共勉。
w??1i0?%???|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