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本文參與書香瀾夢第127期周作文“陌”。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如此柔情軟語,出自一位驍勇善戰(zhàn)的君王之口,著實有鐵血柔情之意味。
吳越王錢鏐生于唐末臨安,自幼習武,智勇雙全。在兩浙地區(qū)東征西討,成為唐末亂世吳越一帶最后的勝者。
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錢鏐對王妃莊穆夫人甚是愛戀。莊穆夫人吳氏是臨安人,每年春天必歸臨安,錢镠甚為想念。有一年春天,春色已暮,王妃遲遲未歸。錢镠命人快馬送信,信中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此時的錢鏐已經(jīng)是割據(jù)一方的王者,應該說,對于自己思念的女人,完全可以命令她快回來。但他沒有,他命令信使,送來一封如此柔情蜜意的信。史書上沒有記載莊穆夫人收信時的場面,但我們可以想象,她一定也感動不已,馬上啟程回家,與心愛的人共度良宵。
因為這充滿愛意的一封信,北蘇軾連做三首題為《陌上花》的絕句:
一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
遺民幾度垂垂老,游女長歌緩緩歸。
二
陌上山花無數(shù)開,路人爭看翠軿來。
若為留得堂堂去,且更從教緩緩回。
三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后風流陌上花。
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
徐志摩同樣被這個故事感動,他專門寫了一篇散文詩,叫做陌上花開:
陽春三月,風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楊柳依依,野花絢爛,身心不由得輕爽而浪漫。
漫步陌上,只因陌上花開;花是自然的那種,樸素而恬淡,不落塵俗。“三月風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暢然的一種意境。這意境,枝繁葉茂,從古代長到現(xiàn)代,不枯不衰;又如水,歲歲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過古今幾個王公貴族、粉黛佳麗、騷人墨客、凡男俗女,三月陌上花,讓人愛讓人癡,恍惚人的骨子里頭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風韻。
陌上花開,假如沒有了從俗累的生活中走出來,悄然佇立阡陌并為陌上風情所陶醉的人,那么花開也寂寞,風情也蒼白。于是,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不知被幾個人吟頌了幾個遍,人歸緩緩,那花便有靈性,便開得執(zhí)著,陌上風情也被撩撥得濃郁而熱烈。
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圖畫:在粉黛佳麗的簇擁下,一位美若天仙、儀態(tài)雍容的貴夫人,款擺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臨安的阡陌上,這時,一騎快馬飄然而至,驛者把一封書信遞給貴夫人。原來,吳越王囑愛妃只管消受春色,不必急著回宮,“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緩緩歸,緩緩歸。多么柔情的一句話!
只是再柔情、再體貼的話,也難以使國家逃脫傾覆的惡運。憐美惜春的柔情敵不了劍戟弓弩的無情。吳越王煙逝,愛妃云去,留下一個美麗的故事游蕩在臨安的陌上,供人憑吊,在吳越國“國除”的百十來年后的一個秋天,詩人東坡來到了臨安。歷史似乎特意安排東坡在秋天踏上臨安的土地,陌上春天花開,秋天亦花開,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卻是蕭瑟。東坡悵對古人,一番憑吊,三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結(jié),一吐而快。“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詩人一唱三嘆中,浸染著人事勝衰的感慨。陌上花,就這樣開在歷史的車轍中,櫛風沐雨,浸透艷麗與滄桑,令人唏噓不己。
我?guī)缀跻莸乖谀吧匣ǖ拿媲傲恕N彝蝗挥X得這一束束、一叢叢開了又落,落了又開的陌上花,簡直就是為了人類的歷史與文化而開落。我不敢說可以觸摸歷史與文化,但我可以覺悟地撫摸陌上嬌嫩而以頑強的花朵。陌上花開緩緩歸,這不僅意味著悠閑、詩意,而更大的意義在于,讓我們的心靈在恬靜的陌上花開中恬靜如花,回歸自然,回歸人類的歷史與文化。
緩緩歸,緩緩歸,披一襲“三月風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緩緩歸。
緩緩歸,我心已是陌上花開。
關(guān)于陌上花開,我本來想寫很多,再一次讀過徐志摩這篇散文,我覺得再寫什么,都是多余的,愚蠢的。大詩人已經(jīng)用最美的語言表達了最浪漫的故事,我只有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