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大早的微信群里,好友神秘宣布,“我剛才碰到某某了,一下子都沒認出她來,幾個月不見,居然悄沒聲地瘦了十斤!而且她還在繼續(xù)減肥?!?/p>
群里一下炸開鍋,因為這個某某在朋友圈里悄無聲息,想必是憋了個大招,準備脫胎換骨那天,亮瞎眾人的眼。
在朋友圈里一片“不減X斤不換頭像”的畫風里,這種默默變瘦的做法簡直是股清流。
我想起幾個月前那些不約而同立誓“不減X斤不換頭像”的朋友們,大部分都已默默換回了原來的頭像。
我采訪了其中的一些人,又翻了翻另一些人的朋友圈,得出結論:
他們目前沒有一個是因為減肥成功而換了頭像,都是因為遲遲達不到目標,實在厭煩了那個FLAG,就默默換了。
好奇怪,那些立誓的人都沒有成功,反而像上文中這個朋友,一言不發(fā)就把肥給減了。
(二)
朋友圈里還有一位我的偶像Summer,在30多歲的“高齡”上,四個月狂甩二十斤。
看到她最新照片,完全換了一個人,清麗,瘦削,本來就秀美的模樣更有氣質了。
之所以說她是“高齡”,是因為我也在這個年齡,因此深知邁入30之后,要維持現(xiàn)有體型都很困難,根本別提狂甩二十斤了。
翻了翻Summer的朋友圈,知道她是通過控制飲食和運動達成目標的。
但是她的朋友圈里,既沒看到立誓減肥的口號,也沒有每次運動的打卡,這肥,怎么就悄無聲息的減下來了?
看來,真正牛逼的人就是,不給你看開始和過程,只用結果驚艷你的雙眼。
(三)
回想起我無數(shù)次的減肥經歷,大部分的開始都是浩浩蕩蕩,昭告天下,“我要減肥了!”,然后不了了之。
真正減肥成功的那次(也就是直到現(xiàn)在這次,哈哈),沒有跟任何人說起我的計劃。
太多次半途而廢,我實在無法接受那個毫無毅力的自己,怕信誓旦旦的開始,又變成無疾而終的結束。
但就是這樣悄無聲息的開始,卻意外堅持下來了。
因為沒有跟任何人提起,所以一有變化,身邊人都會驚嘆“你瘦了!”,這種反饋激勵著我,一直把減肥堅持下來,直到達到我滿意的結果。
插句題外話,之所以我瘦回生孩子之前的體重,就沒能再瘦下去的原因,我今天才意識到:是因為我從沒見過比這更瘦的自己是什么樣子。
我的經歷和見識限制了我,這也是我無法繼續(xù)精進的重要原因吧!
(四)
朋友圈里盛行兩種打卡。
一種是立誓型的,比如“不減X斤不換頭像”,一種是進程型的,比如每次跑完步,背個單詞啥的都PO個結果。
從短期來看,第二種朋友圈會比第一種更好,因為第一種只是立誓而已,第二種,至少有個執(zhí)行結果。
但對于完成長遠目標來說,第二種也沒什么卵用。
為什么呢?
PO朋友圈這種行為,除了少部分是留個紀念之外,本質上是為了讓別人看到,從而收獲認可和贊美——“哇你好棒!”、“你太厲害了!”,不然,你發(fā)朋友圈設為“僅自己可見”就好了呀。
基于這種心理,行動之前就先發(fā)朋友圈的人,已經收獲了一輪贊美,心理上獲得極大滿足,目標能不能完成,已經不重要了。
事實上,目標已經很難完成了,因為已經提前收割了因成功而獲得的成就感。
而那些完成每一天打卡進程PO圈的也是如此。
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長期目標,需要無數(shù)個短期訓練才能完成,那么TA不會把日常行為當成值得夸耀的事情。
比如跑全馬,需要每天跑5公里,那么跑全馬的人必然不會每跑5公里就發(fā)個朋友圈。
那些把短期訓練PO出來收割贊賞的,其實也是沒認清,現(xiàn)在的行動將成為一種“日程化”的行為。
你可能會為自己第一次嘗試共享單車發(fā)一個朋友圈紀念一下,但如果共享單車已經成為你日常出行的工具,你還會不會發(fā)朋友圈說明?就是這樣道理。
(五)
其實PO朋友圈是一種儀式感。
如果這種儀式感出現(xiàn)在你完成了一個重要的階段目標時,會起到很大激勵作用——比如Summer一直憋著,在瘦了十斤的時候發(fā)了條圈,眾人紛紛驚呼“怎么做到的!”,這種激勵會讓她覺得之前吃過的苦都值得,成為一種正向激勵。
但是如果這種儀式感超過了行為本身,那么PO圈就成為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除了提前收割成就感,沒有任何益處。
想明白了這些,你就會知道,那些真正減肥成功,且減肥成就很高的人,都是什么樣的了吧。
他們從來不是靠“不減X斤,不換頭像”,而是,內心默默制定目標,用行動默默踐行,最后用結果亮瞎你雙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