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法選擇圈子,就別自視甚高
如何理解這句話呢,簡而言之就是:如果你看不慣周遭的一切人與事,覺得他們太LOW以至于配不上你,那就離開,去你認為對的地方。
如果你根本沒有選擇權,那說明是你自己境界還不夠。
既做不到改變,也做不到包容,注定只能在糾結中痛苦。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備考MBA時聽說,我們本屆原本有位高富帥,預錄取后,他被招生老師拉入群,群聊天的內(nèi)容,讓高富帥覺得我們眾人的水準遠低出他的想象,憤而退群。
但高富帥還是參加了層層選拔考試,最后再三權衡,放棄北大,去了長江商學院。
這位只存在于傳說中的高富帥,將永遠成為我們想象里的人物,但不得不佩服的是,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財力,人家都有更多的選擇權。
曾經(jīng)我也看不慣同學中一些人的行為舉止,覺得三觀相去甚遠,日后恐怕很難好好相處。
但前不久,正是我曾經(jīng)看不慣的一位同學,真誠的幫了我一個大忙,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從前衡量人的標準,是否太過狹隘與武斷。
結合高富帥的例子,我發(fā)現(xiàn),讀MBA這件事,本來就不同于曾經(jīng)義務教育的求學過程,某種意義上來說,同學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
和你做同學的人,很大程度上,跟你的能力與水準,并不會相去甚遠,大家成為同學的大前提便是,一群差不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搞不清楚這個狀況,以為誰比誰差,或自己比誰更好,則是連岳說的“拎不清”。
所以,如果你不滿意現(xiàn)狀,與周圍的圈子無法融入,要么改變自己,去接納對方并且努力融入,要么付出行動,像高富帥一樣尋求更適合自己的圈子。
什么都不做,卻一味吐槽自己怎么老是碰上豬一樣的隊友,就顯得幼稚可笑了。除了證明自己也是豬以外,無濟于事。
-2-承認自己無能,也是一種進步
今年4月,我一個月寫了6篇約稿,掙了3000余元稿費,以為自己馬上就可以成為自由撰稿人,過上時間自由,收入尚可的生活了。
那時我還在上班,只能兼職寫稿。我想,如此情況下,一個月尚且能寫出6篇稿件,全職寫稿,不說多,double一下不是易如反掌。
等到真的付諸實踐,才發(fā)現(xiàn),寫作這種事,可能與精力投入是有一定關系,但更多的,還是來自平日的積累,以及專業(yè)素養(yǎng)。
后來我在家全職寫作,也并沒有比兼職更高產(chǎn)。
5月下旬,我供稿的一家平臺,不知為何原因突然停更,創(chuàng)始人也人間蒸發(fā),收入的一半來源銳減。而另一家平臺由于審稿嚴苛,稿件十里挑一的錄取率,令人心力交瘁,最終我知難而退。
再看看周圍那些大公眾號們都在玩什么:除了那些本來就是撰稿人,有著深厚寫作積累的自媒體,他們靠打賞與廣告獲得收入之外,剩下的大V,不是在開各種培訓,就是組織社群收入會費。
靠寫作直接變現(xiàn),確實不是一條普通人能走的道路。我承認,我確實做不到。
想明白這一點,不知該說遺憾還是輕松。
我不會放棄寫作,但我也明白了,這件事無法完成我的職業(yè)理想,我還是要踏踏實實工作,獲得可靠的收入。
興趣沒有變成一門手藝之前,確實不足以謀生,不足以撐起想象中美好的自由生活。
-3-與孤獨相處,是無止境的修煉
我曾以“會玩”自詡,認為自己非常善于獨處。
在武漢工作的時候,我住在10平米的出租屋里,買了跳舞毯和麥克風,周末看書上網(wǎng)之余,要么用“巨星”軟件唱歌,要么在跳舞毯上蹦跶幾下,一天很快就過去了。閨蜜一直逢人就說我特別會自娛自樂,一個人永遠不會無聊。
最近我才發(fā)現(xiàn)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善于與孤獨相處。
這段時間,孩子回老家過暑假,先生也出差在外,我每天一個人在家,加之暫時沒有工作,時間多得令人發(fā)慌。
雖然給自己找了事情,學外語,練琴,跑步健身,但這些事情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每當意志力耗盡,只想躺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就感覺時間過得太慢了。
曾經(jīng)工作纏身,回家還不得不強打精神陪伴孩子的時候,出差成了我最向往的放松方式。
而如今擁有大把時間卻不知如何消磨時,才發(fā)現(xiàn),與孤獨相處這項技能,還得不斷修煉。
很可能沒有人走進你的內(nèi)心與你對話,很可能你最需要與人暢談時發(fā)現(xiàn)大家都忙著,最終,我們還是需要學會自處,自己消解內(nèi)心的情緒,打起精神面對新的一天。
上次看到王路寫的,當自己有情緒需要排解的時候,不是找好友聊天,因為好友可能也并不想聽你傾訴,唯一的辦法就是給好友發(fā)個紅包,“給予”之后,心態(tài)自然就平和了。
看到這,我樂了,想到發(fā)紅包會肉疼,我還是乖乖的獨處,自己排解內(nèi)心的孤獨吧。
等到可以從容與孤獨相處,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把生活安排得妥帖有序的時候,離成為一個真正有趣的人,又近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