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中,漢朝的發展也是很引人注目的,那么,究竟是誰讓漢朝變的如此強大,當然少不了我們的四位皇帝,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我們今天就一一說起這四位皇帝的天下之心。
首先我們來說漢高祖是如何鞏固皇權的,大家都知道,秦實行了郡縣制才導致了秦朝的滅亡,所以漢高祖就實行了郡國并行制,他不想讓秦的歷史再演,所以我覺得漢高祖這個選擇是明確的,那么,郡國并行制究竟有什么作用而讓漢朝存活下來發展的這么好,我來說說郡國并行制的作用
郡國并行制的作用:
(1)便于各國的發展,漢初諸侯王國政治、經濟權力的擴大,也利于各國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充分開發各地的自然資源.
(2)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由于實行郡國并行制,讓每個地方的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所以漢朝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還有就是覺得劉邦很會利用人心來統治國家,因為當時有的人因為饑餓而賣身的奴婢,但是劉邦一上朝,他就下令讓那些人恢復成為平民身份。還有就是讓有些在戰亂中逃亡的人回家,也恢復他們居住的地方和爵位,這也是一項很好的安撫人心的措施。
然后再來說說漢高祖是如何發展經濟的,劉邦在對于田租方面采取的措施就是“什五稅一”,就是為了減輕田租,也體現了劉邦很重視農民的發展,農業的發展,讓我覺得劉邦最有男子氣概的就是他曾經向農民征收的稅率低到三十分之一,與此同時漢代的手工工商業也得到長期的發展。二:我覺得劉邦這樣做也可以避免對外的戰爭,因為那種政策讓農民有了積極性,所以這樣很寬松的政策治理天下,不僅可以迅速恢復生產發展經濟,而且也安撫了人民,對后世留下了大的影響。
最后再來說說漢高祖劉邦是如何處理和匈奴的關系的。其實在漢高祖時期劉邦和匈奴之間的斗爭著名的事件就是“白登之圍”戰,講的就是劉邦輕敵,以為區區的匈奴怎樣可以打敗他,而匈奴不是他想的那么弱,所以導致了劉邦中了匈奴的圈套,后來,劉邦實在沒了辦法,才采取陳平的計策,也就是“和親”政策,這樣的政策既可以控制匈奴,也可以維護邊境的安寧。
然后我要說的就另一個漢代皇帝———漢文帝劉恒,首先是鞏固皇權———劉恒坐上了王位之后,但是他上了王位還是靠一些老臣,所以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穩穩地攥住手中的皇權,因為肯定有很多諸侯王不服,同是諸侯王,憑什么你就當上了皇帝,而我沒有,所以就會引起一些叛亂,但是劉恒也不會坐視不管,既然你們敢叛亂,我也要派出漢朝的正規軍去對抗你們,所向披靡,所以叛亂很快就被鎮住了。然后就是廢除肉刑———具體來說肉刑有三種:第一個就是臉上刺字,然后就是割去鼻子,最后就是看去左足或右足。但是劉恒覺得這樣做很不好,一旦犯罪,就會受到肉刑就會成為殘疾,根本沒有給罪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樣的做法太絕對了,根本沒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已經不適用當時的社會,所以劉恒就廢除了肉刑,被判肉刑的罪人要重新判刑,服刑期到了的罪人要給平民的身份。
然后就是經濟方面,在漢文帝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其實就是地主發展的經濟,百姓的生活沒有太大的改善,當時就是重農抑商的社會,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們很注重農民的發展,不太重視商人也就是富人家的發展,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子的,反過頭來變成了商人富裕而農民變的貧窮了,因此對農民的剝削肯定會更加嚴重,所以農民的積極性肯定會降低,在這點上,我覺得漢文帝沒有漢高祖對農民的那么重視,但是漢文帝也沒有一直坐視不管,所以就實行了“貴粟”政策,這些對后世又有什么影響呢?我覺得是這些:我們在制定政策時應該充分考慮人民,以維護最多的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挖掘人民的巨大潛力,挖掘潛力之后,對整個國家的發展也有著極其的重要性。
最后就是漢文帝是如何處理和匈奴的關系的。在漢文帝期間,為了想要安定和平的環境,所以對匈奴一直采取著忍讓的態度,也就是實行了和親政策,避免一些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匈奴雖然表面上處于和親的政策,實際行動上可不這樣做,因為他們不信任盟約。漢文帝也采取了多種抗擊匈奴的政策,第一是加強騎兵建設;第二是增加邊境的糧食儲備;第三是選拔和培養軍事將領。文帝在不同程度上采納了這幾種措施,這些措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既有利對邊境的發展,有大大加強了抗擊匈奴的防御力量;還有利于休養,使當時的社會經濟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后來漢武帝徹底解決了解決匈奴的辦法打下了基礎。
然后就是———漢景帝劉啟,說起漢景帝,大家想的一定是削藩,但是明朝和漢朝都實行了削藩,為什么明朝會失敗,漢朝會成功,我覺得原因是:漢景帝的削藩是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他擁有的強大兵力和那些反王對抗。而建文帝剛登基就實行了削藩措施,這時他的兵力遠遠比不上他叔叔朱隸的兵力。他們的目的一樣,都要實行削藩,但漢景帝劉啟看似很仁慈,實際上心狠手辣,做事干脆,朱云文則給了朱隸反擊的機會,所以漢景帝成功了,而建文帝失敗了。
再來說說當時的經濟問題,漢景帝當時采取的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我剛剛也說過,在漢文帝在位期間,還實行過全免田租。所謂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政策就是對那些敵對的國家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這樣的話不也不會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政策。
漢景帝很重視農業生產,所以多次下令勸課農桑,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據戶口比例給予他們賞賜,用這樣的方法鼓勵農民生產,在每年春耕時,他們總是親自下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再來說說漢景帝是如何處理和匈奴的關系的,在漢景帝在位期間,其實就是匈奴“最強大”的時期,匈奴直接攻擊漢朝的地盤,燒殺搶掠,無所不能,嚴重威脅著漢朝的統治。而此時漢朝的社會經濟有了恢復和發展,但是要挑戰匈奴,條件還是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怎樣處理和匈奴的關系呢?按總的來說,是有戰有和,但和多戰少,以和為主。漢景帝還采取了一些措施,為以后漢武帝時期匈奴問題的徹底解決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其中主要有兩項政策,這兩項是什么呢?就是實行“賣爵令”和“贖罪之法”。這兩項措施都是被漢文帝批準實行的。漢景帝即位后,繼續實行了這些有效的措施,也使它更完善,大批農民成為一支向農民兵,不但減輕了當時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最后一個我說的漢代皇帝就是———漢武帝劉徹,所以也會知道劉徹實行的推恩令,推恩令的好處是:首先他采取了和平而且有穩定的辦法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而且容易被諸侯王接受,從而再次避免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各諸侯王既能保持自己的地位不變,又能讓自己的子孫后代享受到貴族的待遇,這對于漢武帝和各諸侯王都是一個穩妥地辦法,推恩令的其作用是:(1)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作用是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2)頒布推恩令,作用是削弱各諸侯王勢力(上面一說過);(3)強化監察制度,作用是加強了中央集權。
還有就是絲綢之路的開展,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們中國的人民中,大多部分人都是漢族人,這也很好的詮釋了在漢武帝期間為現在的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有貢獻就必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什么意義呢?我覺得是這些:第一就是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第二就是對漢朝的興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三就是絲綢之路直到了現在仍是中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所以絲綢之路不僅僅為當時漢武帝統一國家打下了基礎,到了現在仍然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第四就是
然后說說漢武帝是如何發展經濟的,劉徹實行了統一貨幣的政策,但是秦始皇和漢武帝都統一過貨幣,他們有沒有區別?先來說說秦,秦統一貨幣的時候采用了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由國家統一鑄幣,但不能私自鑄幣,一旦發現有人私自鑄幣,就狠狠地狠狠的嚴懲那些私自鑄幣的人;第二:統一通行兩種貨幣:上幣和下幣,這樣是為了加強統治。我覺得漢武帝統一貨幣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大量仿造,造成物價不穩;第二:國家無法獨占鑄幣權,那些地方有的人就私自鑄幣和盜鑄幣所導致嚴重的后果,造成了國家負擔。
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我覺得原因是這些:鹽鐵官營是為了國家壟斷,方便收稅和提高中央財政收入,我覺得目的有三個,第一:充實國庫;第二:打擊商業資本;第三:政治控制(因為當時的冷兵器時代控制鹽鐵,理論上就可以控制叛亂)。
再來說說漢武帝是如何處理和匈奴的關系的,在漢武帝在位期間,也沒有發兵去攻打匈奴,也是像其他的幾位漢朝皇帝一樣實行和親政策,就應該這樣做,因為統一一個國家的過程中,匈奴是個必要的麻煩,所以漢武帝也實行退讓和親的政策,但是在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實行了大規模的武力反擊,要說反擊,肯定也有反擊的理由,因為漢武帝也不傻,要是他的兵力遠遠不如匈奴,自然不會去攻打匈奴。其他三位皇帝實行和親那是因為那時的漢朝還沒有發展到更強的地步,要是你去反擊的話肯定會一敗涂地,所以在漢文帝時期,劉恒就已經為漢武帝徹底解決匈奴的問題打下了基礎,這里徹底的意思就是完全消滅匈奴,所以漢武帝才開始反擊,這種策略,自然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物質基礎,沒有漢文帝打下的基礎,漢武帝也不會反擊,如果不是國力強盛,漢武帝不可能多次對匈奴用兵,并取得戰爭的勝利,總結起來,其實就是漢武帝時期就是漢朝的最盛時期,他不像漢初的漢朝那么弱,他是一個已經被前三位皇帝打造過的朝代,所以現在的朝代,也就是漢武帝時期的朝代已經不那么弱了,已經不需要和親了,這樣的影響是:保護了農耕文明,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空間,而對于現在的漢朝,只需要一步步攻下匈奴,攻下其他的地方,使漢朝越來越強大。
漢朝的強大基礎就是“文景之治”,最強大就是漢武帝時期,其余的就是漢朝保持中間的時期,我覺得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是軍事方面,在這里,我覺得漢朝的經濟方面發展的最好,因為絲綢之路就是在那個時期建立的,而我們現在的中國人民大部分都是漢族人,這說明了什么,這樣能夠很好的詮釋漢朝經濟發展發展的很好??偟膩碚f,就是堅持對外交流,不斷學習發展,走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讓你個國家發展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