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讀書筆記,《精進》第二章
關于選擇
R原文:
僅僅是好的選擇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最好的選擇。決策心理學認為,人在面臨選擇時,通常會采用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滿意原則就是人會從自己最熟悉的待選項開始逐一進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個滿足內心標準的選項,就會采納其這個選項,余下的選項就廢棄了。而并非對比所有帶選項,然后選出其中最好的。
如果內心的標準比較低,那么你很快就會找到一個可以滿足標準的選項,而這個選項很可能在所有的選項中并不優越。而如果內心的標準比較高,那么就會多比較一些選項,最后選中的那個選項就會更好。
I交互:
這一段價值在于,跳出問題來看問題。它并不馬上教你怎么去評估不同的選項,怎么分配權重,怎么做決策分析(術的層面)?而是在一個更高的層面,揭示了一種普世性的選擇盲區(道的層面)。
我們往往選擇不到最好的選項,而是選第一個可以讓我滿意的選項。再直白一點,你并不是選擇對的,而是選擇能湊合的,選擇自己能接受的。
選擇并不是一個效率問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太過于匆忙,所以我們往往會把所有的問題,都看成是效率問題。怎樣盡快完成工作,怎樣盡快溝通,怎樣盡快選擇。當你認識到選擇并不是一個效率問題時,你就有更多的時間靜下心來,仔細考慮。
而恰恰某些東西是需要慢下來的,更重要的是做正確的事。既要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所謂的抬頭看路,就是關于選擇,有時候努力程度其實并不重要,關鍵努力的方向對不對?比如都已經大數據時代了,你還死抱著自己的C#不放,并堅持認為那是最好的編程語言,就。。。
A1我曾經是怎么做的
以前中考或者高考填志愿,往往不是選我最喜歡的專業,而是選一個我能夠考得上的,又能讓父母滿意的學校和專業。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比如某人工作很忙,一直有不同的人來問各種零零碎碎的問題。以前是來一個事情,處理一個事情。而現在學會把這種緊急不重要的工作往旁邊放,堆積兩三天的量,集中在一兩個小時之內,積壓的瑣碎問題和郵件批量處理,效率高了很多,而且也不再經常被打斷思路。
這也是一種選擇,對于工作任務如何處理的選擇。從前選擇很少,比如說來一個郵件,或收到一個問題。當時選擇就兩個,要么現在處理,要么等會兒處理。而從來沒有意識到,可以把類似的零碎的工作暫時堆積一下,然后把類似的工作集中批量處理。甚至說為什么這個事情不能交給用戶自己去處理呢?其實都是不同的選擇,而以前對方很急的時候,要你馬上就做出答復。就沒有時間去思考,還有沒有別的選項。后果就是“忙,工作效率低下,更忙”的惡性循環。
A2我以后要怎么做
我往往勸別人說,選擇就意味著放棄。
但是內心深處,我害怕放棄很多東西。什么事情都想面面俱到,最后把自己搞得很累,而且往往竹籃打水一場空。
所以當我意識到,我現在面臨的決策問題并不是效率問題時。(包括工作也都不是單純的效率問題,除非是簡單重復的工作才是效率問題。)在著急動手開始做之前,多想一想,這個任務值不值得我去做,是不是馬上要做?哪些功是無用功,哪些可以事半功倍。還有沒有更好的選項?
讀書最好的策略是不讀,要把你有限的時間花到真正值得花時間閱讀的地方去。做事情也一樣,做事最好的策略是不做,如果學會不再瑣碎而意義不大的事情上面浪費時間,有效效率自然會上去。
關于標準
原文
如果你想吃到好東西,你首先要有一顆想吃到好東西的心。在一個低標準下,很多人都滿意地度過了每一天。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于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他的標準卻受環境所左右。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標準,他的標準決定了他的選擇。
如果現階段,你確實不知道你的最高目標是什么。那么你可以采用雷教授提出的一個簡單方法,回想一下最近的一周(或者一個月,一年),你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什么?
交互
在這里把選擇-標準-格局這一個邏輯鏈打通了。
很多時候難以選擇,往往并不是決策問題,而是格局問題。不知道選擇,是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更重要,自己更需要哪一樣。而你不知道這些,是因為你現在的格局,看上去每樣東西都差不多重要。但如果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格局,你就會發現,你以為差不多的選項,有著截然不同的份量。
這里是對滿意原則的一個延伸,滿意的選項,一定是符合你內心的某一個標準。人往往都是趨利避害的,為了不讓自己那么痛苦,你往往會降低標準來讓自己滿意。為什么要讓這個選項使自己不舒服呢。但越是這樣,就越是會在舒適區里面迷失自己,麻痹自己。
A1我以前是怎么做的,
比如某人面臨部門調動,面前有一個機會,是留在原有的部門,還是轉崗去新的部門。如果以前,某人可能覺得其實在哪都差不多,工資也差不多,做的事情難度上也差不多。
而按照采銅理論的話,選擇來源于你的標準。到底要不要轉崗去新部門,取決于你內心對于工作的標準是什么。如果內心對于工作的標準很低,能夠勝任,薪資能滿意就夠了,那其實做什么工作,去哪個部門,的確是無所謂的。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會覺得難以選擇,怎么看都差不多。
但當在一個更高的格局上面去看選項,如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對于公司的貢獻大小,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在一個更高層次來看待自己的選擇。自然就拉開了明顯的差距。
A2我將來要怎么做?
每個人工作上,生活上,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各類選擇,往往會覺得難分伯仲,但是放到一個更高的維度上,用更高的標準去看它,不同的選擇就大相徑庭。
就像《一代宗師》里說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習武的三個境界 同樣也是標準的三個境界。
比如說領導將來建議你去學某一門課程,可能我不算特別感興趣,也不特別反感。但是礙于領導的面子,又不得不去學。如果用更高的標準來看,把這門課程,擺在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對于整個部門的發展,到底有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一目了然。如果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你可以勇敢的跟他說,我覺得這種可能又沒有什么太大作用,我希望去學怎樣的課程 對工作上更有前瞻性和幫助。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我囤了很多書,囤了很多電影,一直都沒有看。有時候會覺得花了那么大精力買了書,下了電影。又不去看,好像對不起已經花的那些時間,沉沒成本。
但是如果用一個更高的格局,從一個人生的角度來看,你是否一定要浪費時間,浪費生命,看一些很平庸的作品,這個選擇就一目了然了。
以小我,見天地,見眾生。學會放棄,本身才是學會選擇。
選擇的兩難困境
原文:
許多人提到的選擇,沒有一個是滿意的選項,所以難以選擇。〖從這句話就能看出來,他選的并不是最優的,而是能夠讓自己滿意就行〗
1.有唯一的理想目標。
2.理想目標與當前處境相反或者相差懸殊,兩者構成嚴重沖突。
3.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導致了糟糕的內心狀態。
當我們陷于某個人生困局時,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外界的客觀現實,還有我們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這些東西會在我們思考時自動植入,這些隱含假吸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圍,其結果是把自己困在在兩三個可見選項中去做決定,而意識不到更多的可能選項。
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某個無法擺脫的僵局時,先不妨試試這三步
1.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
2.識別隱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
3.形成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出可能選項。
四種最普遍的隱含假設
第一個典型的隱含假設是賽道假設,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就是賽道假設的體現。暗自認同賽道假設的人,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比賽,比賽的項目是設定好的,而獲勝者寥寥無幾。于是他們就容易陷入對競爭的焦慮,和對失敗的恐懼中。
第二個隱含假設是低關聯假設。暗自認同這種假設的人認為,人生的種種經歷之間相互獨立,不存在什么關聯。
第三個隱含假設是心理學中講的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暗自認同這種假設的人會用一種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會認為天賦不夠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挫折時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動力。
第四個隱含假設是零和博弈,暗自認同零和博弈假設的人,在人與人的競爭中,更傾向于從別人那里爭奪利益,而很少去構想雙贏的方案。針對這種思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專門寫了一本書《第3選擇》,倡導在"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之外,應該努力尋找一個我們的方法”,通過這個"第3選擇,參與的雙方可以實現脅新的思維框架,探尋新的可能。
交互
合理情緒療法中,合理信念與不合理信念的區別包括:
? 1、 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觀事實,而不合理信念包含更多的主觀臆測成分;
? 2、? 合理的信念能使人保護自己,努力使自己生活愉快,而不合理信念使人產生情緒困擾
? 3、? 合理的信念能使人更快的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合理信念使人難以達到現實的目標而苦惱;
? 4、? 合理的信念會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煩,而不合理信念主動介入他人的麻煩;
? 5、? 合理的信念能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緒困擾,而不合理信念長時間無法消除或減輕情緒困擾,造成不適當的反應。
按照貝克的理論,常見的歪曲認知所導致的不合理信念包括:
? 1、主觀推斷:沒有支持性的或相關的根據就做出結論,包括“災難化”或在大部分情境中都想到最糟糕的情況和結果。
? 2、選擇性概括:僅根據對一個事件某一方面細節的了解就形成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其他信息被忽略,并且整體背景的重要性也被忽視。這其中所包含的假設是那些與失敗和剝奪有關的事件才是重要的。
? 3、過度概括:由一個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種極端信念并將之不適當地應用于不相似的事件或情境中。
? 4、夸大和縮小:用一種比實際上大或小的意義來感知一個事件或情境。
? 5、個性化:個體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將一些外部事件與自己聯系起來的傾向。
? 6、貼標簽和錯貼標簽:根據缺點和以前犯的錯誤來描述一個人和定義一個人的本質。
? 7、極端思維:用全或無、非白即黑的方式來思考和解釋,或者按不是/就是兩個極端來對經驗進行分類。
A1我以前是怎么做的
先說一個我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舉一個健身的例子。我從小到大,健身減肥一直是我的一個長期目標。而我的兩難困境是沒有時間,難以堅持,效果不明顯。平常又要上班,花費大量的通勤的時間,回到家還需要一些自己獨處的時間。鍛煉的時間就很難擠,鍛煉效果也不明顯,自然難以堅持,這是目前的一個困境。
A2我將來要怎么做
首先找出自己的隱含假設,1健身是要花大量時間的,2我沒有那么多時間。
但是健身是不是一定要花那么多的時間,有氧運動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鍛煉方式么?包括說為什么不能在上班的時候多走動達到健身效果呢?可以靈活地生活和健身糅合在一起,而不像以前認為,健身就必須劃出來大塊的專門時間。
另外為什么不能用短時間的無氧運動代替有氧運動呢,之前看《硬派健身》,對于無氧運動的好處和效率已經做了很好的總結。
另外自己在這件事上的零和博弈假設,總覺得時間就那么多,這段時間我拿來上班,拿來看電影看書,就不能拿來健身,可誰又這么規定過?健身的時候我也可以不聽音樂,可以聽一些有聲的電子書籍。有很多活動是可以交叉的,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目標懸置模式
原文
我們可以使用懸置模式來行動。生活、學業和事業可以變得更加靈活。比如你可以設定在一年中,拿十個月時間全身心工作,余下兩個月時間來發展自己的愛好,用十個月的工資養活兩個月的自己,或者周期更長一點,先工作兩三年,然后辭職,空出一年來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后再工作。這樣做雖然看上去比較大膽,但不少人已經在嘗試了,它未嘗不是拓展人生新航道的方法。
特性改造
關于工作和愛好,我們可能早已形成了某些僵化的看法,比如工作是要我做。愛好是我要做。工作是被動接受的苦差事,愛好就懸圖個消遣娛樂。這種簡單的二分法把工作和愛好隔絕開來,造成我們生活的割裂。為何不換個角度呢?工作是否也可以變得活潑、與你的愛好結合。改造愛好的一個常見方法,是把對一件事情的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可以讓你的讓你的熱愛更加可持續,也是你把熱愛變成事業的前提。只有當你把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時,你才會漸漸發現以前沒有窺見的門徑。尋找兩個選擇之間的連接點,把能力嫁接過去;你也可以對它們做出創造性的改造,讓它們互相影響,使你的工作更像你的愛好,你的愛好更像你的事業。
交互
此處與塔勒布在《反脆弱》那本書里面提到的杠鈴原則非常接近。花80%的資源在確定的回報上,花20%的資源在一些不確定的事情上面。
把80%的時間花在你的主要工作上,20%的時間花在和你現實生活,沒有太大關聯的事情上。
包括投資也一樣,80%的資金投放在比較穩定的品種上(比如房產,貨幣基金),20%的資金投放在新奇甚至不那么靠譜的品種上(比如比特幣)。
A1我以前是怎么做的
愛好很多,但是往往淺嘗輒止。更多的是把愛好當成現實生活的一種逃避和解脫。看著好像琴棋書畫樣樣都能有兩把刷子,可是沒有一個愛好能夠深入的真正去實踐,去刻意練習,去創建自己的一萬小時訓練計劃。
淺嘗輒止,純粹興趣使然,圖個新鮮感,而沒有把愛好變成一個有產出,有切實回報的行為。
A2我將來要怎么做
認真工作,同時堅持不懈發展自己的愛好。寫小說也好,寫讀書筆記也好,要把愛好變成工作,把消費型興趣變成生產型興趣。除了書以外,更多關注自己的輸出。找到真正有產出有價值有回報的愛好,努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