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中國北方的人們,有誰不熟悉大白菜呢?又有誰不是對大白菜充滿了感情呢?不論這感情是愛是恨還是無可奈何。
(阿蘭若素修圖)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大白菜: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魚生火肉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曾幾何時,大白菜一度是我們的當家菜、愛國菜,如今依然是鎮桌菜、平安菜,無論生活怎樣變遷,家家餐桌、大小筵席上,一道白菜不可或缺。
每年入冬時節,各地的大小報紙上,照例要登一張大白菜豐收、品質好、價格優,人們歡天喜地、爭相選購、購銷兩旺的彩色大幅照片,再早是黑白的,或者是做一次大白菜價格同比情況分析,不然難以拉開冬天的序幕。
童年時看到大白菜的感覺多少有些絕望,天天吃,油水很少,真的有些憷頭,搭配上粉條、豆腐還算勉強可以湊合。說來有意思,小時候唯一對大白菜的好感竟然來自魯迅,《藤野先生》一文中如此描述: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這一段非常文藝小清新的描述,使我對兩種植物頓生好感:白菜和蘆薈。當時只是不明白,如此文藝的大白菜,怎么會這么不好吃呢?另一方面,長大后機緣巧合養了蘆薈,一養十八年,請看另文細述。
(阿蘭若素修圖)
頭伏蘿卜二伏菜,那時院子里是有菜園的,暑假里就可以隨時吃新鮮小白菜了,小白菜包子最受歡迎。小時候想不明白,怎么小白菜長大了就變得那么難吃了呢?就像新鮮的玉米棒是多么美味,可長老了磨成面就讓人難以下咽。
現在看大白菜的感覺不一樣了。一年四季都有,隨時可以吃,可什么東西都講個應季、講個時令,到了冬天整車賣的時候,看著那一個個白白綠綠水靈靈的,打心眼兒里就喜歡。津產的麻葉青、麻葉白是優質品種,炒菜、做餡少不了,涮火鍋時沒有麻葉白是萬萬不行的。津菜里有一道著名的“栗子扒白菜”,家常的豆腐熬白菜、粉絲白菜湯,還有涼拌的嫩白菜芯兒搭配紅艷艷的京糕條,都是廣受歡迎的白菜菜式,大白菜餡包子餃子餡餅也很得人心。
天津的菜市場里叫賣大白菜,一般是這么一句:“好熟啊,見滾就爛!”意思是下到鍋里水一開就熟,一聽就透著那么股子鮮嫩水靈勁兒。
(阿蘭若素修圖)
單位食堂經常吃大白菜:醋溜白菜喜聞樂見、百吃不厭;甜辣白菜里點綴幾個尖紅辣椒,爽口開胃;有一次,看菜譜上寫著“山東白菜”,初見不知何物,細查之下原來是山東大蔥絲炒白菜絲;白菜面筋,口感層次豐富;砂鍋豆腐白菜,冬天吃分外喜人。
又一個白菜季眼看來臨了,讓我們歡天喜地地迎接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