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就吃一碗面吧。
來碗清湯面,碗一定要大,最好是白瓷大碗,放上二三兩手搟面,質地勁道,多加湯汁,湯汁自然是骨湯或肉湯最妙。滿滿地沒過面條,再撒上些許香菜蔥花做點綴,未等端到人跟前,香味就早早地先溢出來,讓人嗅了去,很自然地感到驚喜。高中時最愛的一家面道,開張雖晚,但生意最好,價格厚道,面的分量足,尤其面湯的味道最棒。不急吃面,先喝口面湯暖身。第一口下肚,驀地驚艷,卻會忘記味道,道不出驚艷之處,急急地想要再來第二口,再飲,口感醇厚,溫度恰好,緩緩入喉,竟能品出一絲香甜,入胃,溫暖的感覺輕易地將人包圍,滿足感不言而喻。面呢,口感勁道不必說,難得的是把食物的懸妙留給了食客,給了每個人遐想幸福的權利。幾片薄薄的肉片,又增添了面的香醇厚重。自然,我是那家面道的常客,常與同桌一起下了課去點上一碗面,在冬日里體會溫暖的幸福感。若是吃大碗的湯面,就來北方吧,讓北方的湯面帶給你塵世繁雜之中的安然。
初來南方不久,南北方吃面的微妙差異還是蠻讓人津津樂道。就涼面來說,北方面館里常常是將面煮熟冷卻,再將碎花生,黃瓜絲,蔥絲鋪放在面上,最重要的佐料就是芝麻醬,芝麻醬的醇厚甘甜與其他配料混合,將面的口感推向了妙不可言的巔峰。不過北方的涼面看起來賣相清素,看不出什么奇特之處,然而味道卻極佳。南方的涼面通常都是很小一份,讓我這個吃慣了大碗面的北方人稍有不適。南方人做面,如果顧客不是有特別要求,通常都是先在碗底放上一些紅油,撒上少許熟豆芽或是卷心菜,抓一把煮好放涼的面,最后在面上再放上一勺辣椒和麻油。吃之前先將面拌好,菜、面、辣椒均勻地拌在一起,紅紅亮亮的涼面就可以食用了。南方的涼面通常會有點油膩的感覺,事實是,南方大多數食物都是多油的,我曾經還曾跟同學戲言,南方的油像是不要錢一樣……不過也是懂得氣候潮濕的緣故促成了南方重油的飲食習慣。
北方喜辣的朋友最愛麻辣燙,麻辣燙店隨處可見,一條街上四五家絕不為過。高中對面的幾家麻辣燙店中,湯火的味道最好。標準份八元,面菜都配好。也可自選,可供選擇的種類很多,拿走牌號,選好想要的辣度,就靜坐等待了。湯火的味道特別在哪里呢,其實秘訣在于湯底會放上很多芝麻醬,吃之前將碗底的芝麻醬攪拌開,香味就散開了,胃口大開,難以掩抑。湯火的生意火爆,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地方之一。每次想去吃的時候都是跟同學一起爭分奪秒,只為了早點占上一個座位,解解饞嘴。雖然也知道對身體并無太多益處,但作為一個吃貨,在美食面前一切都不是問題。
許是走動太少缺少了發現美食的眼睛,至今還沒有發現南方的麻辣燙店,但是卻隨處可見冒菜,一個人的火鍋,也是我眼中的麻辣燙。但是與麻辣燙不同,冒菜里面并不放面,而是額外配給一小盆米飯。冒菜以菜為主,紅油增添了整道菜的視覺麻辣感,紅紅火火的視覺沖擊,還未開口品嘗就感受到了身體的沸騰和躍躍欲試。辣椒、麻椒的用量無需多言,喜辣之人自是感受得到酣暢。在成都的鬧市中行走,歇腳之處吃著冒菜的人很多,似乎所有的疲倦和煩擾都隨著一口熱辣嚼碎進入了肚子里。吃一份熱鬧,人也就不會感到孤獨。
小的時候吃過拉面。在醫院后面的一家面館。拉面師傅年紀很輕,只有二十多歲的樣子,瘦瘦高高,雙手卻十分有力道。一塊面團在師傅手中被揉捏,叫醒,搓成粗粗的長條,折疊,拉抻,如此反復,越來越細,卻絲毫不會斷裂,粗細均勻,直到面的粗細合適,師傅揪下多余的面團,將面條自然下入沸水鍋中,煮熟,撈出。小的時候覺得拉面的技藝太神奇,站在媽媽身邊不多說話,就靜靜地看,從面團上手到面條出鍋,目不轉睛,生怕錯過什么。煮好的面放進快餐袋里,添一勺清湯,默默地接過袋子回病房,路上還時不時的看看袋子里的面,回味著剛剛讓人驚嘆的一幕幕。面的味道很好,根根分明不粘連,有嚼勁,只一份拉面就可以感受到拉面師傅精湛的手上功夫。也是那一份份拉面,成為了我在病房日子里最為感動珍惜的記憶。
自制的手搟面獨有一番家的味道。面團揉勻,餳好,一小團面按成小餅狀,搟面杖從面團中間下去向四周搟開,搟成一張大餅,多撒些面,劃出足夠的寬度等份卷起,再一刀刀切下去,要寬度均勻,最后將切好的面拿起,面粉抖落,面條抖開,就可以準備下鍋了。或許面條的色相稍顯笨拙,但是面里包含著的愛,卻又賦予它獨特的味道。現在家里已經很少做手搟面了,往往都是去超市買來掛面,或者去菜市場買來現壓的面條。家里吃面的時候常常會做鹵,雞蛋醬或是木耳肉鹵,配著面條吃。又或者只是清湯,放些青菜葉兒,下個荷包蛋,滴幾滴香油,被幸福包裹的感覺不言而喻。如果有人在廚房里為你下面,不要倉促著急,安心地吃吧,這是你最愜意自在的時刻。
朋友說她最愛吃面,耳濡目染,我也愛上了吃面。不僅是為了“上車餃子下車面”拭去風塵的溫馨,也是閑暇時一碗湯面入胃的心滿意足。
累了就吃一碗面吧。把凡塵瑣事就著這碗面,一起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