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班上,都有第一名。
他們或勤奮刻苦,或天資聰穎,或兩者兼備。總之,在單調的學生時代里,他們像夜空中耀眼的北極星,被所有人重視,更讓班上的同學們艷羨不已。
你班上的第一名,是什么樣的人呢?歲月像手中沙礫一樣流過去,這些第一名又變成了什么樣子,現在,他們仍是你班上過得最好的同學嗎?
“我曾經很優秀,但我不快樂”
初中時,班上的第一名,常年穩坐年段第一的交椅。
他是個清俊的男生,氣質逸群,家境富裕,清清淡淡的目光掃過來,能讓不少女孩子小鹿亂撞。
后來,高考,他考上了TOP2大學,在我們那個小小的城市里,無疑又是一輪轟動。那個夏天的新聞里,到處是他的名字。
擱在時下的校園小說里,這樣的他,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然而,在昨天的同學聚會上,我遇見他,發現他不太好。
眉頭總是微皺,從前清淺的眼神里,也染上了愁緒。
他說,“壓力很大。”
在其他人看來,他畢業幾年就升任管理層,年薪可觀;女友嬌美可人,條件優秀。
但個中滋味,不足與人言說。
項目壓力很大,他常常加班至凌晨。女友嬌蠻,大學時固然覺得可愛,但工作幾年,覺得越發力不從心,難以應對。
而小城市里的父母,雖然能讓他的成長衣食無憂,卻無法為在大城市工作的他提供助力。
說到這里,他忍不住露出一點頹喪的模樣。
同學們都很驚訝,有一個心直口快的說:“既然這么辛苦,那你就辭職唄。以你的能力,去哪里找不到工作?”
他只是搖頭。
于是大家都明白,他有他的野心。
一個女同學問他:“那你平時有開心的事情嗎?”
“開心的事?”
“比如,升職啊,漲薪啊,女朋友為你準備生日驚喜啦。”
“有是有,”他的眉頭皺得更緊,“不過這些算什么呢?”
這個女同學一畢業就結婚生子,眼下已經是個稚童的母親。她把孩子抱在懷里,笑得很溫潤:“因為這些開心的小事,才能讓你過得幸福。”
或許是談性打開,她聊了自己的生活。
小年輕被愛情沖昏頭腦,等邁入婚姻殿堂,才明白柴米油鹽的瑣碎,和人際關系的復雜。
生活的各種細節,統統要自己操辦。更讓人為難的是她的婆婆,不太明事理。
她生產時,胎兒太大,十分艱難。醫生建議轉剖腹產,婆婆死活不同意,最后是丈夫毅然決然簽了字。
她坐月子時,婆婆數次挑起爭執,大吼大叫,家中雞飛狗跳……
種種婚姻生活的委屈,她咬牙咽下,卻讓同學們聽得目瞪口呆。
“為什么不離婚呢?”
“因為生活中那些開心的小事,讓我感到幸福。”
丈夫維護她的時候,孩子蹣跚學步的時候,在她生日時,丈夫為她購買一條花費不菲的項鏈的時候……
回想學生時代,這個女同學,是那種努力學習到夜里12點,也依舊處于班級中游的同學。
刻苦,無法彌補她在學習上的天賦不足。
然而,在生活中,她確實充滿智慧。
這種智慧,就是獲取小確幸的能力。
為什么要獲取生活中的小確幸?
小確幸一詞,出自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后》。
書中描寫道:
“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與滿足,就是小確幸”。
為什么要獲取生活中的小確幸?它和人生的成功,有什么關聯嗎?
安東尼·羅賓是美國著名的人類潛能開發導師。他曾經說過:
“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懂得怎樣控制痛苦和快樂這股力量,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就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會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
如果把你的情緒想象成一塊可充放電的電池,那么,每感受到一次小確幸,就是一次情緒上的“充電”,每次感受到壓力、沮喪、自責,就是一次情緒上的“放電”。
在漫長的人生中,成功的可能性取決于天賦、機遇和你的各種軟實力。
學會為自己的情緒“充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軟實力。
在學生時代,班上的第一名,他的壓力僅僅來自于學業。
但步入社會,職場、家庭、伴侶的壓力,都向他迎頭壓下。
因此,常常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人越長大,越不快樂?
在小的時候,是長輩承擔了你的壓力;
長大后,生活的殘酷開始向你顯露獠牙,如果不懂得從中獲取到小確幸,那么在日復一日的壓力和挫折中,快樂會像流水一般滑走,留下的只有粗糲的堅硬的心。
如何獲取生活中的小確幸?
如何獲取生活中的小確幸?亦或者換句話說,如何在普普通通的生活里,獲取到快樂和幸福,為自己的情緒“充電”?
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小確幸的本質是什么?
小確幸的本質,說來簡單,其實只是大腦分泌多巴胺產生的感覺。
美國曾經有一項調查,歷代的彩票獲獎者,他們的幸福感會在短期內巨幅提升。
然而,僅僅半年左右,彩票獲獎者們的幸福感,就陸陸續續回復到了之前的水平,更有甚者,竟然還有下降的趨勢。
中學的生物課都教過我們,我們體內激素,會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當我們經歷大喜或者大悲,大腦會通過激素的調節,使我們的情緒慢慢回復到原有的水平。
但這個水平并非恒定不變的。
影響最大的,是運動、睡眠和呼吸。
每周45分鐘左右的運動、7-8小時的充足睡眠、緩慢而放松的呼吸,會讓你的快樂水平顯著提升。
其次,是信念對幸福程度的影響。
情緒管理領域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情緒ABC理論。
什么是情緒ABC理論呢?
情緒ABC理論認為,一個事件,是由ABC三個方面決定的。
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每個人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一個流水線上的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產品包裝好。
你心里覺得,這份工作十分無趣,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在每天長達8小時的工作時間里,你會被這個沒有意義的工作所困擾。
甚至,在下班時間,你也會因為這份工作的低價值感,感到十分痛苦。
根據ABC理論,導致你的沮喪痛苦的真實原因,并非是這份工作,而是你對這份工作的認知。
因此,很實用的方法是,如果這份工作,確實是你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那么,請改變你對這份工作的看法。
既然沒有比它更好的選擇,通過改變自己的信念來獲取幸福,會帶給你更積極、更有價值感、更快樂的人生。
總結一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快樂,獲取到專屬于你的小確幸?
第一,每周45分鐘左右的運動、7-8小時的充足睡眠、緩慢而放松的呼吸,會讓你的快樂水平顯著提升。
第二,牢記情緒ABC理論,通過改變自己的信念,來改變事件對你產生的情緒影響。
畢竟,縱然坐擁萬貫家財,如果整天愁眉苦臉,又有什么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