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孔孟之鄉長大,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我是一個很喜歡“吾日三省吾身”的人。
到現在我都清晰記得,上高中時,每天晚上寢室熄燈后,我都得閉上眼睛復盤自己。
有時候還會問室友,你們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最大的優點是什么?最大缺點是什么?你們最不喜歡我什么地方,我可以改。
聽上去很夸張對不對?是的,很夸張,這源于我小學階段經歷的校園暴力。
我太害怕那種被欺負、被孤立、被捉弄、被嘲笑的場景重演,所以我“吾日三省吾身”力求自己完美。這種習慣一直保留在工作結婚生子后,慢慢地,我變成一個討好型人格。
無論發生什么?哪怕只是別人單純不喜歡我,我也會反思,我到底哪里做不好?
工作后,我曾遇到過職場暴力,結婚后也曾遭遇過對方的冷熱暴力。哪怕我會為了成了一個好媽媽,放棄心愛的工作全職三年,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一邊帶孩子一邊寫作,無論生活多難,我都堅持把孩子帶在身邊。但依然還會有人指責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七寸,別人可以說我笨,說我傻,說我文筆不好,但唯獨說我不是一個好媽媽這事,會讓我瞬間崩潰。
當孩子他爸也跟別人一起指責我不是一個好媽媽后,我心灰意冷的帶著孩子離開了。
我用了大概四年時間去面對那些“隱形創傷”。
期間,我讀了很多關于心理學方面的書,去拜訪了很多在我看來很睿智有大智慧的人,但始終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里?
直到今年春天,我收到一本畫著手繪小紅花的可愛小書《隱形創傷.如何療愈看不見的童年傷痛》。
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吾日三省吾身”的認知。為什么重復這樣的關系?為什么偏愛這樣的人?為什么害怕這樣的情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經歷一些創傷,這些創傷導致我們成年后的某個階段一直重復著痛苦的模式……只有自愛自省、理解創傷并不斷自我調整,我們才有可能徹底療愈自己。什么是自愛?自愛:只有真正地愛自己,覺得“我已足夠好”"我很棒”,我們才不會覺得自省是在批判和否定自己,才有勇氣和力量去凝視隱形創傷。什么是自省?自省:只有看到自己的全部,包括那些受到傷害的地方,我們才能克制情景式條件反射,擁有自愛的能力,做出新的選擇,不去重復隱形創傷。
自愛是自省的基礎。
隱形創傷帶來的不成熟的應對機制,就像一堵堵心墻,把人和真正的親密關系隔開。
只有自省和自愛,我們才能逐漸拆除心墻,建立真正的深度關系。任何親密關系的建立都要經歷打碎和重構的過程,就像用全繕修復過的瓷器,美麗且堅固。這段關于自愛和自省關系的哲理名言,直接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脈。我的自省沒有自愛做支撐,以至于我的自省就是自我否定、自我懷疑、自我攻擊和自我批判。
這一度讓我很受傷,徘徊在抑郁的黑洞里。
我也突然想起多年前,一個睿智的老師跟我說的一句話,你都不會愛自己,怎么會是一個好媽媽呢?
可是,如何才能學會在自愛的前提下自省呢?我喜歡我自己,這么簡單的一句話,我到現在還沒學會。
在《隱形創傷》中,王嘉悅說,埃里克森所堅持的,就是真誠地面對自己,并持續探索自我。在這種面對和探索之中,時間會給你最寶貴的財富:自省和自愛。在你走到那一步之前,你可能也會像埃里克森一樣感到困惑、迷茫、痛苦,但沒關系,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請記得不要放棄探索和接納自己內心的童年自我。
當你完成了重新認識自我和保持自愛的人生課題,其他你需要的一切都會自然而然地向你靠近。
是的,真誠地面對自己非常重要,這是隱形創傷自我療愈的開始。于是我選擇勇敢面對那些不愿提及的隱形創傷,譬如,童年經歷校園暴力,父母重男輕女,從小到大身邊一直有差評師,一直被否定,以至于自己根深蒂固的自卑。
當勇敢的面對自己童年的隱形創傷,并且持續探索自我時,我發現其實自己值得被愛與尊重。
所謂的校園暴力,我并沒有做錯什么,只是當年欺負我爸爸是個孤兒的人,他們的孩子長大了,所以他們放任自己的孩子繼續欺負我,當年我也并不是一個沉默不語的忍受者,而是勇敢反抗,并且學會借用家長和老師的力量保護自己。
至于我耿耿于懷的重男輕女,從小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父母,雖然很偏愛弟弟,但是他們依然也很愛我,他們盡自己最大能力給了我幸福安穩的童年和好的教育。
至于那些讓我“萬箭穿心”的差評師們,他們雖然指出我的不足,但他們也不曾吝惜夸獎我。他們只是怕我有點成績太驕傲,所以時刻點醒我。
當我真誠地去面對自己童年的“隱形創傷”,會發現自己值得被愛與尊重。
當我學會愛自己,女兒也會說,媽媽,我喜歡看你笑。我覺得你是一個99分的好媽媽,你別傷心,那一分是怕你太驕傲。
此刻起,學習自愛,刻意練習自愛,愿我們在自愛的基礎上吾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