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不用心教,下課叫家長幫忙批改作業,那要你們干什么?”
“我就是要退家長群,怎么了?”
“一二年級每周留手工作業,第一周香囊,第二周手工書,第三周永生花!?哪里是給小孩子布置,都是在考驗家長呀··· ···”
面對熱議的各種現象:老師布置作業表面給孩子,實際給家長和各種讓家長批改作業等等。
全國十多省份也都紛紛作出了應答:
從2018年至今,已有遼寧、浙江、海南、河北、廣東、山東、貴州、廣西、山西和陜西等至少十個省份教育部門出臺相關文件“叫?!奔议L批改學生作業,有的地方明確定期開展作業督查,甚至將作業管理納入績效考核。
一面是家長的無奈委屈和埋怨,一面是教育部門雷霆手段出臺文件。但,2018年起陸續就出臺文件了,怎么一直到現在問題還層出不窮,引發熱議?
還有經常報道顯示,在學校跟同學打鬧受傷,上體育課或者游學春游期間受傷,家長鬧學校,最后不得不大量賠錢,學校勒令教學改革,嚴格控制孩子們的活動形式和范圍,漸漸真的把孩子們養成了溫室里的花朵。
說到底,家校教育到底如何分工,才能既不讓家長增加額外工作量,又不讓老師/班主任為難,共同配合教育好孩子們?
咱們先來捋一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特點: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氛圍中,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撫養人為主導,深入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影響和教育,而且從出生就開始。
學校教育是在特定的場所(學校),主要以知識為載體,由特定持(教師資格)證人員為主導完成的。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主體都是學生(孩子)。
最好的分工,是家長完成家庭教育該做的基本價值觀塑造和學習習慣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正常與同齡人交友成長。
老師完成學校應該做的學科文化知識的培養,并且盡量把課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有興趣學知識。
兩邊都能做好各自的份內事情,然后互相配合,家長信任老師積極主動配合孩子的教育,老師及時平等的跟家長溝通孩子的情況和需要配合的地方。
老師沒辦法全面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價值觀培養,行為塑造,習慣養成,這是客觀事實。
畢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每一個家庭未來的希望,如果自己的孩子有特別需要關注的,也需要家長多費心。
同時,如果遇到老師不履行職責,做得很過分,甚至出現“課堂上故意不好好講完知識,非要下課時候找學生開小灶,收補課費等嚴重違紀行為”。更有甚者,明著暗著問家長要錢要東西。不送,就不給孩子調座位,或者不送,就冷落孩子。也請家長一定要及時向學校和有關部門投訴反饋。千萬不要助長歪風邪氣。否則這樣沒有師德的老師也會帶壞社會風氣。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明明大部分老師都是非常努力的在做好教學工作,偶爾個別老師的行為會影響社會對老師這個群體的看法。
同時,成年人在遇到各種教育類熱議新聞的時候,千萬不要武斷的指責某一方,或者一直抱怨“體制問題”,“世風日下”,之后沒有任何行動。
我們誰都不希望發生不愉快的問題,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但世界從來就不是完美的,我們從自我做起,積極改變能改變的事情,如果現在孩子但老師做的挺負責,就多鼓勵感謝,多傳遞正能量。如果老師已經嚴重違反紀律和沒有師德,那也有各種辦法匿名投訴。
孩子是家庭和國家未來的希望,養育教育好每個孩子,是每個家庭和整個社會的愿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