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奇葩說》,黃執中提起他有個朋友有段時間不太敢去人多的地方,因為只要一想到底下的那些人可能就是在網絡上罵她的人,她就覺得眼淚要掉下來。
主持人問馬薇薇: " 你跟執中那么熟,他說的那個朋友你認識么? "
馬薇薇說: " 我就是那個朋友。這沒什么,這沒什么。 "
我追《奇葩說》從第1季到第5季,馬薇薇給我的印象,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犀利,甚至有些刁鉆刻薄的人。她就像一只充氣過滿的氣球,會帶給人隨時都有可能炸掉的緊張感。
她一直穩穩占據著 " 強勢 " 這兩個字,扮演著一個非常厲害又不那么討人喜歡的狠角色。我沒想過在那樣一個鋒利外殼的包裝下,她會是一個敏感、脆弱、曾經患有重度抑郁癥的病人。
節目里,馬薇薇輕描淡寫地提起了治療抑郁癥的方式,就好像那個一次一次在心理醫生面前重復創傷的人并不是她一樣。
對于馬薇薇這樣的人來說,咄咄逼人的背后是無數次的心理治療,臺上犀利的論點背后是對門外人群的恐懼和心悸,理性背后是夜晚從不爽約的孤獨,笑容背后是對生活暴擊一次又一次的妥協。
我被這一期節目打動,是因為從馬薇薇的身上,我好像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很多年輕人在用力生活著的樣子。
和她一樣,我們絕大多數人,在面對生活的時候,不甘示弱,只會硬撐。我們表達脆弱的時間越來越少,更多的時候,我們逼自己努力、逼自己強大、逼自己用最快的速度成長。
我們不會說 " 今天我被上司批評了,我很沮喪 " ,而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邊掉著眼淚,一邊通宵把工作做完。
我們不會說 " 今天跟男朋友分手了,我要一醉方休 " ,而只會逼自己去想點兒別的什么,強迫自己用忙碌填補分手的傷痛。
我們不會說 " 今天真的很累了,我只想立刻就睡覺直到天亮 " ,而只會繼續把眼睛熬得通紅,生怕一不留神生活的機會再一次失去。
很多人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年少有為,但也有很多人在這樣的壓力之下,重度抑郁。
我看見抑郁癥開始加速入侵我身邊的同齡人,隨之而來的,還有不斷年輕化的腫瘤和癌。
拼命掙來的,是三十歲之前的有車有房,是終于能體面地讓父母享受生活,卻也是徹夜的失眠,是年紀輕輕就開始后移的發際線,是不敢稍有懈怠的緊張和無處安放的局促感。
在熬不完的夜和忙不完的人生面前,我們好像都忘記了生命的脆弱和生活的柔軟。我們忘記了其實自己可以不必那么強大的,不必非得擔著那些承擔不起的壓力負重前行。
有更多的時間,我們應該給予生活,可以給父母更多的陪伴,給戀人更多的關懷,給朋友更多的耐心,也給自己更多的愛。
這一生還有很長,離夢想更近的前提是我們依然健康,離幸福更近的前提是我們懂得放松,懂得付出愛也懂得享受被愛。
如果你現在過得并不快樂,那我希望你別再拼命逼自己成長了。你需要的不是拼命,而是要和成長、和時間、和未來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