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素以“皇天后土”并稱,而后土也經常和社神聯系在一起,在《山海經》中后土的出現,卻換了一個場景,不僅身份極為特殊,而且關于其性質似乎也有所不同。
(一)后土世系
后土在《山海經》神話世界中的定位,準確來說是屬于炎帝一脈的,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共工之子,這點顯然極為重要。眾所周知,共工為水神,那么作為他的兒子,后土是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神性?
關于這一點疑問在《山海經》中基本無法得到解釋,因為《山海經》原文中,僅僅記載了關于后土的世系,而沒有過多描述。
①《大荒北經》: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②《海內經》: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但是,我們在先秦時期的其他典籍中,可以找到與之相關的印證材料:
①《春秋左氏傳》曰:“共工有子曰勾龍,佐顓,平九土,為后土,故封為上公,祀以為社祇。”
②《蔡邕·獨斷》曰:“社神蓋共工氏之子句龍也,能平水土,帝顓頊之世舉以為土正,天下賴其功,堯祠以為社。”
也就是說,共工之子名叫“勾龍”的,是為顓頊的佐神,他也曾名后土!
所以,按照這種說法來看,“后土”可能既是一個人名又是一種官名。而作為水神共工的直系后裔,他似乎并未繼承水神的特性,作用反而是“司土”也就是平治水土。
其實這也不難解釋,畢竟共工治水,必然涉及掘土筑堤之事,而共工與句龍(后土)便可相互之間配合,父子二人共成治水平土之功。
(二)后土與社
“黃天后土”的觀念應該是形成于周代,在那個時候,它是和黃帝并列的中央之神。
《禮記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已,其帝黃帝, 其神后土。”
而社,在先秦時期,有幾種不同的形象。一種是封土為社,為什么要“立土為社”呢?因為在古人眼中,土地是生命繁衍的載體,也是人類一切生存資料的來源,人們必須依賴和敬畏它,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心理,人們在祭祀之時,以“冢土”為祭。
《詩經·大雅·生民》:“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第二種則是“封樹為社”,在古人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中,樹木亦有靈,而且樹木的壽命不僅悠長,而且就算遇到天災人禍,它的恢復能力和強大的生命力也讓人們羨慕與驚奇。另外,人們也認為那些逝去的靈魂,也會附在樹木之上。
《墨子·明鬼》:“必擇林木之修茂者,立以為社。”
第三種則是“以石為社”,古人立石的原因可能有多個方面,首先是人們在自然界認識到了石頭的特性,即堅固與不朽,從而希望生命亦是如此。其次,在青銅器出現之前,不論是舊石器還是新石器時代,人們對于石頭的認識和利用是最為頻繁的,石器是人們當初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
實際上,從人名、官名、神名以及最后立“社”祭祀來看,后土這一形象總的來說是極為混亂的,也尚未定型,而在《山海經》中的后土,其形象與功能就更加單一了。
關注公眾號【Muscle書生】發送“山海經”,即可獲取15本山海經研讀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