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真的意識到人生路上的漸行漸遠,內心才生出無限的悲涼,畢竟曾經我以為不管怎樣該在的人都還在,即便是不在身邊也是應該在心底的,只要是在心底,那么距離都不會太遠,所以不會因此而覺得悲傷。
只是,人生的路上,我們開始走向不同的方向,如果不能夠攜手同行,我們就只能漸行漸遠。
昨晚睡前聽了玄子的《舍不得》,一下子眼淚就涌出了眼角,在白天的清醒中我們無時無刻的告訴自己,不念過去,不畏將來,要好好的過好當下的時光,但是人的頭腦中的思緒總是難以控制,猶如天馬行空一樣,即便是在理智中壓制下來了,也會在夜晚中肆意的瘋長。
處在而立之年的年齡中,最困擾的問題就是: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我想每個人都曾經問過自己,只是很多時候無法跟別人去探討,除非你遇到一個可以探討的人,否則別人只是以為你太閑了。
我想大部分人窮其一生都在尋找答案,有的人在尋找的路上獲得了內心的平和處理好了自己與自己的關系,自己與別人的關系,人生真的達到了順其自然的境界。而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與自己斗爭著,直到生命的終結,如果有來生,來生將仍舊繼續這個生命的課題。
進入10月份,身體過敏的癥狀一直都沒有痊愈,內心的荒涼感更是洶涌的前所未有,這個時候才會留意到:哦,原來身體的這個器官這么重要,以前總是忽略掉它,就像我們經常忽略生活中的人和物一樣,直到某一天一個人離開了你,一個物件壞掉了,你才會意識到他們在你的生命中是如此的重要。
此刻手邊的書,翻不到一本能夠平息我內心的這股來勢洶洶的荒涼感,每次在這個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自救,于是我試圖著安靜下來,遵循內心的聲音看看自己到底想看什么書,而不是應該看什么書。
我想起來兩年前也是同樣的季節,我在看的書是《黃帝內經》,于是心中淡然,不再慌張,又重新翻看《黃帝內經》,前一段時間一直在看商業類的以及小說,突然看這種簡潔的文言文,覺得非常的清爽,配上梁冬和徐文兵在喜馬拉雅上的講解,大概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天從醒來到晚上睡去,都在聽,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歡,所謂的愛非堅持吧。
看的時候就會想起第一次看這本書時的情景,重讀每一個文字都會想起曾經生活的每一個片段,有時候覺得很神奇,原以為時光已經成為塵土化為灰燼,沒有想到都完好的保存在記憶中,只是需要一個觸動就能夠全部調出,甚至是一個眼神,一個味道,都保存的如此完好。
過敏的痛苦感也在這一周的快樂學習中慢慢消退。
我喜歡觀察每一天所遇到的人,其實一方面是因為工作的緣故,一方面是有一段時間對面相比較感興趣,其實就像金克木先生所說的,像讀書一樣讀人,從每一個人的眼神中總是能夠讀出很多的世界來。
一個人最美好的時候就是眼神中投射出的安然自得,不需要向外去追尋什么,因為內心已經擁有自己想要的一切。
相反有的人即便是坐著也惶惶不可終日,有的人滿眼都是無法滿足的欲望,似乎每個人都在尋找著什么,卻并不知道丟失的是什么?
也正是因為《黃帝內經》,讓我對古文的學習更加的感興趣了,我們都知道讀書就是跟讀者面對面交流的過程,每一本書你都能讀到作者在訴說的時候他的狀態是如何的,讀了太多的致用類書籍,越來越覺得惶恐,所謂的知識恐慌吧,經常會覺得還有好多書還沒有讀,這么多書要多少輩子才能夠讀完呢?
看了金克木的《書都讀完了》,心中才稍稍的不那么慌張,或許書真的可以讀完,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首先要意識到生命的短暫,時光的珍貴;而后要意識到莊子所說的: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這里就要我們意識到知與慧的區別,我們所讀的書,無非是積累了知識,卻并非積累了慧,所以我們需要靜下來想一想,這一生我們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我覺得對于我來說,這一生的目的是修行,積累自己的慧。當想清楚之后,就不會再去追逐外界的知識,而是挑選那些真正需要的去做,人生有了方向,人心就篤定了,再接下來就是在人世間的紅塵中修行。
這個修行是沒有期限的,或許是這一輩子,或許是許多輩子,那么誰還有功夫去糾結去在乎無所謂的小事情呢,就像我們讀莊子第一篇的逍遙游一樣,人首先需要修煉的就是胸懷的廣闊,不拘泥于瑣碎的小事情中。
很多的思考都需要在生活中得到檢驗,所以未來的生活就慢慢修行慢慢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