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還是高四復讀的時候,數學老師說推薦大家都看看,很好的一本書。
大學的時候在圖書館借閱看過一遍,今年重新看的時候我只依稀的記得阿米爾和哈桑是親兄弟,具體的已經記不清楚了。
今年重新看的時候我發現我的關注點變了,看到阿米爾父親去世的時候,我想起爺爺了,爺爺去世到現在也沒有多久,被病痛折磨的一個大高個變的骨瘦如柴,和阿米爾的父親很像,他總說坐在父親腿上像坐在樹干上一樣,就想我每次見到爺爺可以挑這兩罐水從井邊到家里,總是記得假期爺爺叫我們去老家吃西瓜的日子,那幾年的暑假總是會去,舒舒服服的待上一段日子,吃不完的西瓜和香瓜。爺爺病了以后,雖然精神還可以但是人消瘦的厲害,可能有媽媽有舅舅在照顧,而我只是有時間了簡單的去看一眼,結婚的時候沒有和爺爺奶奶一起照過一張相(我天生可能不太愛拍照吧,可能對于結婚我也是很平淡)就在放假去老家的那次,去爺爺奶奶家轉了一趟,誰能想到回來的上班沒幾天爺爺就走了,那是我最后一次見到活著的爺爺,再也沒有一個人每次見到我會抓著我的手笑嘻嘻的,而我會在心里想和爺爺比我還是挺白的哈。
阿米爾一生都在追求父親的喜歡,他總希望得到父親的另眼相看,他總覺得父親更喜歡哈桑。在父親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為他驕傲,為他提親娶了心愛的姑娘。在我看來,父親是愛他的,但是非常矛盾,或許就像拉辛汗說的,阿米爾和哈桑將父親拉扯成兩半,所以才會如此矛盾。在我印象中見到的父親,都和阿米爾的父親一樣吧,他們都愛孩子,但是不會相處,或者說沒能和孩子好好溝通,也許這也是中國人固有的思維吧,是我們這些窮苦家庭的慣性思維,孩子吃飽穿暖即可,在情感上的關注難免少些。在我心中,父親很疼我,也從別人的口中知道我父親對待弟弟和我不一樣,但是上班之后,好像隱隱有些怪父親,因為以前家里條件確實不錯(確切的說是從母親和別人口中聽到),但是父親總是會玩賭,而且有大手大腳,怪他總是把“大家”看的太重,把“小家”看的太輕,所以總會有那么多的憂慮,那么多的苦惱,而且突然老的特別快。現在的我總在想,如果爸爸年輕的時候規劃的遠一點,早早積累財富,或者說不要總是將一大家子的事當做他自己的事,是不是就不會有為了想盡辦法掙錢而開牛場,最后半夜出去發生車禍。
哈桑的事情一直都是阿米爾心中的痛,拉辛汗說那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便去了,看完發現拉辛汗故意讓阿米爾去的,為了讓他知道真相,為了讓他完全打開心中的積壓多年的事情。所以阿塞夫打他的時候他才會覺得解脫,釋放了心里的不安,他覺得自己理所應當的去接受這次的毒打。
阿富汗讓我覺得驚訝,這可能就是戰亂帶來的影響,一直身處和平時代的我可能無法想象。想不到哈桑會遭遇那樣的事情,施暴者竟然是同齡的孩子,想不到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會遭遇同樣的事情,施暴者竟然是同一個人,這難道是命運嗎?好在阿米爾將索拉博帶了出來,但是這對這個孩子的創傷會持續一輩子,也許這一輩子都無法忘記。
總會聽到大家說常讀常新,即便是同一本書不同的年齡段去讀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這次我也相信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