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圈這個詞是我最近這一段時間才接觸到的,大意也就是自己所能hold住的小圈子。
什么叫舒適圈?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在心理學上,故事里的第一種情況被稱為“危機圈”,它是一種對生存和環境產生危機感,力求革新和變化的環境。而第二種情況被稱為“舒適圈”,它是一種對現有的一切感覺適應、舒服,讓人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環境。
而智庫對于舒適圈的解釋是:
舒適圈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里,在圈內游資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會感到很輕松、很自在。但是當踏出這個圈子的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因而感到不舒適,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
最近在一直在思考“舒適圈”這個問題,回首過去的一年甚至是幾年,那些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大部分都是跳出舒適圈做的。
很顯然,這個問題的結果非常的明了——永遠呆在舒適圈里不走出來的人,屬于他的生活不能說是失敗的但注定是平庸的。
在舒適圈里的人,平凡、恐懼、安于現狀...我曾經也是一個不擇不扣的退縮者。然而心中還懷有一顆小小的火苗讓我不甘于就這樣下去,有些時候真的感謝這星星之火,突然有一天它就可以燎原。
走出舒適圈讓我想到了馬戲團表演的獅子,從舒適圈到所謂的恐慌區之間的這一步,就好像獅子跳火圈,一開始一定是畏懼的,猶如腳下有一道萬丈深淵,盡管一腳就可以邁過去。
都說開始的第一步是最難的,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要面對的是完全陌生的環境,你不知道前方等待你的會是什么。為了逃避去接受這其中極大的不確定性,很多人選擇的是不去開始,覺得現在這樣也挺好。
可當你真的一咬牙一狠心走出了這一步,一定不會后悔。原來外面的世界是這么的精彩,雖然要經歷痛苦,可能會失敗,但它們都不會讓你的淚水白流。
就說說我,現在回想起來曾經的一些的恐慌區,雖然還是會有些排斥,但卻從心底里感激有這些經歷,少了它們,也許我現在會過著另外一種人生。
15年暑假的學車經歷真的是一段小噩夢,沒有例外每天都要去練車,酷暑難耐不說,還要忍受著恐懼和完全不適應的紛雜的環境。記得在上路的那幾天,回家后一個人總想哭。現在我才知道這是走出舒適圈給我帶來的沉重壓迫,可正如我前文說的,淚水不會白流。我僅僅只用了一個月就拿到了駕照,科一到科四全都一次通過,這是連我自己都沒想到的。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在高速上開過140碼的老司機了,哈哈。
還有年前的一個人的旅行,人生中的第一次,同樣是一次出走。出發前的心情是痛苦的,過程是順利的,結果是完美的。要說遺憾,只能是必須要結束旅行。在外面“流浪”真的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想到要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前不久看到的一篇也是與舒適圈有關的文章,不過在那里換了一種說法叫舒適區,里面有一段話讓我有深深的共鳴:
人有一種習慣,就是總喜歡在舒適熟悉的環境待著,這種“舒適區”一旦建立,你就會變得無比依賴,慢慢地愛上周圍的墻,戀上這舒適的小屋,從而不愿意飛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實舒適區本身沒問題,就像家一樣,溫暖舒服,每個人都有。
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強,你放棄了去外面看看的夢想,是挺可惜的。
我們都有過想出去看看然后被爸媽叫停的時刻,但大多數堅持出遠門的孩子,也沒有忘記過回家的路,回家后,不僅眼界開了,知道世界變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最重要的是,他們開始著手下一次旅行的計劃了。
看,他們的舒適區,就這么變大了。
真的是這樣,我很多時候的出走就是源于強烈的欲望和不甘心。不甘于呆在眼前這樣小小的圈子里,想要看更大的世界,遇見更多有趣的人。
不過是想趁著年輕,趁著還沒定型,多去看看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想讓自己更強大點,強大到在任何一個環境都能活得下來,也給自己的生活多留一些彩蛋。
所以走出舒適圈意味著什么?勇氣、財富、自由、信心還是更多的可能?我不知道,只有當你走出這個圈子的時候才會知道,它們都是屬于你的,與任何人無關。
一個人只有舒適區被打破,才能見到突破和卓越,從而帶來持久的幸福。
而真正的強者,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滄桑,化解了迷茫,學會了堅強,懂得了療傷。他們在哪里都能活,哪里都是舒適區,哪里都是自己的天堂。
愿年輕的我們,都是后者,能不顧一切地闖蕩。
愿我們都是后者,是表里如一的勇敢者。
最后,送給看見這篇文章的人一段話,也送給我:
這世界上還有這么多人奮力去追求著自由,而我們已經有了這么自由的軀體,為何不去努力拆掉思維里的墻,自由地飛出去看看這世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