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去地鐵的路上,遇到剛畢業工作不久的路,一個平時大大咧咧,人高馬大的清華高材生,現在在做數據方面的產品,說現在感覺很沒意思, 一點都不快樂每天。雖然是笑著說的,但是能夠感覺到說的并不全是玩笑話。
心里有點驚訝,因為我一直覺著到目前為止,如果讓自己說,前30多年的人生里,最快樂的時光是什么時候,答案不是兒時或者上大學時,一定是大學剛畢業的頭兩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就業環境不是很好,剛畢業第一份工作,每個月的薪水是1200,沒五險一金,包吃住。雖然錢不多,但是包吃住,首先不用為吃飯租房發愁,解決了自己的后顧之憂。
窮,是從現在的眼光看那時候的自己,那時候的自己其實并不覺著自己窮。
公司在南四環外,一個叫五里店的地方,快到宛平城了,屬于城鄉結合部,消費也低。宿舍在公司對面一所廢棄的小學里,叫陽光紅小學,有操場,籃球場,一間屋四張上下鋪,住了六個人,窗戶透風,沒空調,冬冷夏熱。辦公室在一個大院里,一排排平房,排與排之間有水泥乒乓球臺。記得第一次來面試我都懷疑是不是一個傳銷公司。
每天排隊食堂打飯,食堂是老板親戚開的,給我們打飯的胖子,油乎乎的矮胖子,有點像水滸里的矮腳虎,和他處的不錯,每次打菜都給我打的比別人多,工作壓力也不大,中午吃完飯,打會乒乓球,冬天圍一圈踢踢毽子,晚上下班學校操場溜溜彎,打打籃球,偶爾步行到盧溝橋看看盧溝曉月。周末偶爾和幾個朋友在公司對面的小四川吃水煮魚,喝酒聊天。
因為窮,所以想法簡單,不會想房子、車子、票子的事,因為那些太遙遠,好比你會因為夠不著身邊的某個美女同事而心煩,但是你不會因為沒希望追到林志玲而苦惱。
又因為年輕,也不會因為窮而苦惱,確切的說是沒意識到自己窮,覺著自己過的挺好。工作的第二年,我從公司宿舍搬到對面的民房,中間媽和三姐來過一次,媽坐在我的床上-沒凳子,只有一張床和一個床頭桌,眼淚都快掉下來。我當時還不是特別理解。現在回想起來,可能這就是渡邊淳一所說的鈍感力。
每天無憂無慮,感覺又回到校園,卻又沒有四六級不過,考試掛科的壓力。
十年過去,回想那時能如此快樂的原因,大概有下面幾個:
一: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且目標很清晰堅定。心想既然選擇了計算機專業,既然喜歡做前端,那未來一定要做國內頂尖的前端,想做國內頂尖的前端,那第一步先要進國內最牛逼的互聯網公司吧,雖然到現在理想也只實現了一半,這種想法從剛一畢業就像個烙印印在腦袋里。30歲之前都還很清晰。正因為有了這個決心,當同專業的同學因為面試互聯網公司兒屢屢碰壁,而轉投其它行業時,只有自己還堅持只投前端崗位。后來每一次的職業選擇都目標明確,心無旁騖,一條道走到黑。也許這就會少了很多選擇帶來的煩惱和彷徨。
二:年輕,沒婚姻的壓力,沒買房的壓力,沒買車的壓力,身邊的朋友也都是一個階層,也不會有攀比和心理落差。沒有懷才不遇的憤懣,也沒有不能仗劍走天涯的失落。幾斤幾兩自己一直心知肚明。
三:沒微信,沒王者,吃雞,手機是諾基亞n73,塞班系統,更沒有鋪天蓋地的販賣焦慮的文章,大家一起吃飯,就是一起吃飯,沒人端著手機。沒有手機的打發時間的方式現在想起來都很浪漫,躺在學校草坪上看星星,摸黑把籃球朝籃筐方向砸,穿著拖鞋去逛盧溝橋。
四:起點低,起點低的好處在于,你只要稍微努力就能看到明顯的進步,這種進步帶來的最大的好處是,它像個人成長的一種興奮劑,又會推動下一階段的努力,依次反復,良性循環。
五:沒那么看重錢,知道自己的技能和當前待遇是成正比的,也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學新技能,錢多錢少不強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態度。
總的來說,既有大環境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
那時房價還沒這么高,汽車還不用搖號,互聯網行業的節奏還沒這么快,大家都還沒這么急躁,一畢業就想著怎樣能買房買車,大富大貴,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我跟路說:我記得你才剛畢業一年吧? 如果畢業的頭兩年你都不快樂,那么你以后只會越來越不快樂。
年齡越大,越不喜歡嘮叨說教。不希望自己的預言能中,唯希望她能早日撥開云霧見日出。
少年不知愁滋味,少年是無法理解這句話的,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