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里偷閑,決定今天去看看福泉的古城墻。一直對古城墻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好似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
起點是從福泉樓走上城墻的。福泉樓是重檐結構,是明清時期貴州當地的建筑風格。城墻上部是經過后期修繕的,但是城墻下部的磚被久遠的時間長河沖刷的痕跡,述說著那些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城墻內側的路距離城墻走道不高,但是城墻外側距離路面就很高了。可以遙想當年在城墻上和攻城的士兵的殊死戰斗,金戈鐵馬之聲仿佛在耳邊響起。
沿城墻的石階一路前行,一路遐思。暮然抬頭,一座雄偉的樓矗立在城墻外的高坡之上,它的莊嚴、偉岸和霸氣真的把我震驚到了。
趕緊走下城墻,仰望著朝它走去。通過樓前一個小廣場,登上兩層石階,輝煌雄偉的雄鎮樓就屹立在我的面前。讓我感覺自己好像站在一名威風凜凜的巨大將軍面前,身上的甲胄發出和塔一樣的光芒。三個朱紅大門旁邊的石壁上記載了為福泉做出過貢獻的歷史人物。我看見的第一個居然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馬忠。殊不知筆墨不多的馬忠居然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軍。原來看三國演義就常聽說“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話,看來人才始終是有的,關鍵是誰在用。石刻上還有把佛教第一個帶到貴州的牛騰,參與寫《資治通鑒》的范祖禹等等,就不一一述來了。
登樓遠眺肯定是一件美事,可是我環城樓一周發現上樓的路口都被封了,這是一個遺憾,看來要留到下次再去圓了。
正準備離開,去往下一景點時,卻被一曲《二泉映月》將我帶到了雄鎮樓左側復古別院的行廊。原來是一群二胡愛好者在這里自娛自樂。
我一會兒在幾個老者旁邊聽一曲《真的好想你》,緩解路途的勞頓,一會兒又默默坐在另一老者旁,聽一曲《平湖秋月》,仿佛置身世間繁雜之外。兩名剛學的小女孩,還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弓法。不是因為行程的原因,我肯定會在這里聽著二胡,閉目養神站樁一小時。有一個愛好真好,自得其樂,這種心境是誰也剝奪不了。
太陽已經升起來了,我必須抓緊去下一個景點了。順著雄鎮樓面對的城墻根,穿過一片綠化帶,下了一個矮坡,就來到了著名的小西門水城墻。古代城墻外一般設有護城河,而像福泉這種引水入城,以墻為橋的的確不多見。
砌城墻的石頭顯得年代久遠,不像現在很多古鎮和古建筑都快被修成新的了。
爬上水城邊上一段陡峭的城墻,沿著一直城墻走,就來到了福泉山的后門。從后門繞行到前門,前邊是兩個緊挨在一起的大廣場,一個是太極廣場,一個是福泉山廣場。太極廣場中間一個碩大的銅質大盆,感覺是一個巨大的噴水池,池內是一副太極八卦圖。而福泉山廣場中間則是一個巨大的紫金葫蘆。殊不知,這個葫蘆居然還有竅門,這邊看是實的,那邊看卻又是虛的。想來也是符合道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統一的觀點吧。
紫金葫蘆背后就是福泉山的山門。山門古樸又不失堂皇。啟功先生題寫的“福泉山”幾個字也非常遒勁有力。
沿山門后的青石路往上走,除了紀念張三豐的張仙祠和福泉名人堂較大外,還有很多小的道觀和小的寺廟。之所以說小,這些建筑是一般建筑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小。有些就像土地廟一般大小。
這些寺廟和道觀基本還在修繕期間,基本都沒有開門,我也就無法仔細地一一參拜了。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福泉山山勢并不算高,確因張三豐和那一汪福泉,福泉市因此而得名。很多到福泉山的人都走馬觀花,甚至連福泉都沒看到,那可就遺憾了。泉水清澈,我趕緊把飲料瓶裝滿一瓶,沾點仙氣和福氣。(最終我栽的那些花和草成了最有福氣的)
從福泉山城墻垛往山下望去,還有一片紅墻綠瓦的建筑群,那是張三豐主題文化館,也算是一個道觀,可能是因為才修不久的緣故,去的人很少。
城墻下一片類似蘇州園林的建筑群是沈萬三的府邸,卻也是新修建的。
主題文化館和沈萬三府邸被一條像太極線一樣蜿蜒回轉的河流隔開。中間有一個河壩可以通行。
中午氣溫太高了,在簡單地吃了點貴州特色的米線后,并稍微休息了一下,我還是堅持游覽了張三豐主題文化館。非常有幸認識了“玄武”。對,就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的“玄武”。
古人看天象是面南背北的,左邊的星象呈現龍形,右邊星象呈現虎形,前方呈現鳥形,后邊是龜蛇形,故有此說。
是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輩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好好學習,自得天地之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