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年來,我們時常會聽到各種與宅男宅女有關的趣事,從技術宅、學術宅到二次元宅。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也有一位資深學術宅男,他在家里宅了整整十年,幾乎是足不出戶,連食物都要家人在墻壁上鑿了一個洞送給他。
不僅如此,這位宅男七十多年的人生中,拜師、趕考和為官的經歷都很短暫,大部分時間在家鄉度過。雖然長期宅居家中,但他的影響力卻沒有因此減弱,慕名向他學習的人蜂擁而至。弟子中有建樹的也不在少數。
值得一提的是,此人和被稱為“明代第一奇人”的王陽明,也有著極深的淵源:他和王陽明的啟蒙老師是同門師兄弟,他的親傳弟子又和王陽明是終生好友,但著作等身的王陽明,在作品中對這個人卻幾乎只字不提,頗有幾分蹊蹺。 這位有幾分神秘色彩的超級學術宅男,就是被稱為“嶺南第一儒”的明代學者陳獻章,也就是被后世稱為“白沙先生“的陳白沙。?
02
陳白沙出生在廣東新會,這個地方在近500年后又出現了一位大人物,著名的維新變法的領袖之一,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梁啟超, 但在陳白沙的那個時代,嶺南在文化方面和中原地區的差距還很大,此前能在思想領域產生全國性影響,大概也只有唐代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而在惠能大師圓寂的七百年后,又一顆嶺南文化的明星人物冉冉升起。?
陳白沙童年很不幸,他是一個遺腹子,父親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父親的過早離世,對于陳白沙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由于父親不在,他對含辛茹苦撫養自己長大的母親非常孝順,而這也是他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選擇在家鄉而沒有遠行的重要原因;此外,父親的去世使得陳白沙童年的教育主要來自于他的祖父,而他的祖父偏向于老莊思想,這也使得陳白沙和同時代的學者相比,多了幾分寵辱不驚的淡定。?
不過,就此認為,陳白沙是一個逍遙無為、崇尚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片面的。 陳白沙雖然一生保持著淡泊的心態,但家國天下的情懷卻依然深厚。據他的弟子回憶,每當他提到南宋的崖山海戰中,陸秀夫背負著年幼的皇帝蹈海自盡的慘烈景象時,總是悲憤不已。晚年時,他還倡議政府為抗元死難的將士立碑,并親自題寫碑文。?
超然物外的淡泊與心懷天下的悲憫,共同形成了陳白沙獨特的人格魅力。?
03
陳白沙從小聰明伶俐,讀書很有悟性,不過和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同命相憐,陳白沙的科舉之并不順利,第一次參加會試,就以落榜告終。?
落榜之后,陳白沙沒有馬上選擇復讀再戰,而是去拜會當時的程朱理學大家吳與弼,希望能夠學到一些更加深刻的人生道理。
這位吳與弼大有來頭,不但學問好,而且對自己的立身行事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平時穿的都是布衣舊鞋,還親自下田耕種,自食其力,當得起道德楷模的稱號。?
吳老師門下弟子的成材率也不一般。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個叫婁諒的弟子。多年以后,婁諒在家鄉接待過一個18歲的年輕人,他教導這個青年鉆研格物之學,成為青年在理學方面的啟蒙老師,而這個青年正是此后成為一代宗師的王陽明,從這個意義上說,吳與弼也可以算得上是王陽明的師祖。?
雖然吳老師品行端方,教學方法也有可取之處,但師徒緣分這種事情呢,畢竟是勉強不來的。陳白沙和這位吳老師,學到了一些治學的方法,但卻始終找不到心靈的默契,半年之后,陳白沙選擇了離開。?
科舉不順,求師無果,陳白沙索性選擇回鄉閉門讀書,自學成才。不過,向來主張樂學的陳白沙讀書也不是那么苦大仇深的,他給自己建了一間頗具規模的書舍,還起了一個詩意的名字叫“春陽臺”。從此,專心讀書,足不出戶。?
那個時候沒有順豐物流,也沒有美團外賣,當宅男并不容易。好在陳白沙的家人足夠給力,為了減少對他的干擾,家人就在墻壁鑿了個洞,飲食衣服都是由這個洞遞進的,這也為陳白沙的宅居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在這段時間,倡導求之本心的陸九淵心學深深打動了陳白沙,取代了讓他覺得沉悶的程朱理學,成為他思想新的棲息地。?
04?
陳白沙這一宅就整整宅了十年,其間,連大明朝的皇帝都換了三個,先是土木之變被瓦剌俘虜又放回來的明英宗朱祁鎮,從弟弟朱祁鈺鎮手里把帝位奪了回來,接著,被廢立多次的太子朱見深登上了帝位。?
1466年,38歲的陳白沙終于出山,前往京師。當時的國子監祭酒邢讓,聽說陳白沙閉關十年的舉動,有意試一試陳白沙的學問,給他出了個題目,題目是:根據北宋楊時的《此日不再得》一詩作首和詩。楊時,也就是著名的“程門立雪二人組”當中的一位,這首詩流傳很廣而且被人稱道,給它作和詩并不容易,一不留神就變成了狗尾續貂。?
不過,這難不倒陳白沙,他凝神冥思,不多時,就揮毫而就。邢讓看完之后驚嘆,這首詩比楊時的原詩更有水平,從此,邢讓在朝堂上逢人就說,真正的大儒已經橫空出世了。
有了國子監邢校長的大力普及,陳白沙的名氣很快就傳遍了京城,各界名流紛紛拜訪,風頭直逼今天的各路知識網紅。?
可惜名望歸名望,或許是陳白沙閉關十年修煉的主要是個人素質而非應試能力,又或者是陳白沙的才華引起了當時并不算清明的官場的嫉恨,總之三年后他第二次參加會試,結果還是落榜了。?
好在本性灑脫而且對治學更感興趣的陳白沙,看得異常通透。既然仕途受阻,就回鄉安安靜靜地教書吧。
05
應試能力或許不盡如人意,但陳白沙當老師卻是一把好手,和那個時候習慣正襟危坐,板著面孔的宿儒們相比,陳白沙老師提倡的快樂教育,對學子們的吸引力自不待說,短短的時間就圈粉無數。
陳白沙老師倡導的教育理念,被稱為“自得之學”,簡單地說,就是向大自然學習。
既然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周而復始,那么人心也要像自然的變化一樣,不應過度地執著于某一種思想和理念,要具有懷疑的精神。即使是對于圣人之言和六經上的記載,也要有獨立的判斷力,這個就叫做自然。?
在這個問題上,陳白沙說了一句在當時算得上驚世駭俗的話:?
讀書不為章句縛,千卷萬卷皆糟粕。?
一本書到底是精華還是糟粕?必須要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才能得出結論,所以陳白沙要求學者邊讀邊思,敢于懷疑,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做人和做學問是互為表里,而且要融為一體。?
陳白沙教學的方法,也大多不是通過著書立說來實現的,而是把詩作為教學的種要工具。?
很多程朱理學的學者認為詩只是雕蟲小技,而陳白沙對此不以為然,在他的眼中,詩是可以有大用出處的,可以闡釋宇宙萬物的道理,鳥飛魚躍的啟示完全可以應用到日常的生活和修養中。
遙想當年的學子們,在春陽臺畔詩意盎然的氣氛中跟著陳老師學習,想必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若干年后,快樂教學的陳老師由于教書教出了名堂,聲名遠播,來自各界的邀約像雪片一般飛來,不過陳老師對這些浮名早已沒有什么期待了,回答一般只有兩個字:“不去!”
就連江西的地方官員邀請他執掌白鹿洞書院這樣的頂級學府,白沙先生也回絕說“我和朱老夫子三觀不合,講的也不是同一套體系,還是算了吧。”?
直到當時的成化皇帝朱見深,也聽說了陳白沙的才能和德行,親自征召,陳白沙難以推辭,才勉勉強強地進了京城。
沒多長時間,陳白沙母親生病,他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乞終養疏》給皇帝,成化皇帝大為感動,允許他回鄉探奉母親。在這樁辭官事件中,除了被后人大為稱贊的孝道之外,陳白沙對當時官場相互傾軋的厭惡,恐怕也是他離開京城的重要原因。?
自此以后,陳白沙回到鄉間,專心從事教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身兼禮、吏、兵三部尚書職務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華閣大學士的名臣梁儲等人,都是他的的弟子,直至1500年,陳白沙在故鄉終老。
06
陳白沙在后世得到了很多贊譽,在他去世的85年后,又獲得了陪祀孔廟的待遇,成為嶺南地區的第一人,但卻唯獨有一個人對他選擇性地無視,這個人就是王陽明。?
對于這一點,一百多年后,王陽明的余姚同鄉黃宗羲也感到很困惑,在他看來,陳白沙和王陽明兩位先生的思想最為相近,而且淵源深厚,卻不知為什么陽明先生后來從不說起。?
有人認為,這是王陽明過于傲慢;也有人推測,兩人之間可能存在著不為人知的重大嫌隙。?
事實上,類似這樣的分析恐怕有過度解讀的地方,根據記載,除了湛若水之外,王陽明和陳白沙的其他門人也有一些交往,和這位比年長44歲,早在自己成名之前就已經仙逝的前輩,有重大過節的可能不大。
種種跡象顯示,王陽明之所以很少公開提及陳白沙,恐怕還是出于理念分歧和身份差異的綜合考慮。?
王陽明和陳白沙的學說雖同屬心學陣營,但也存在很大差異:陳白沙和他的弟子湛若水都主張內在的心和外在的物是不可分割的,而王陽明的觀點則是“心外無物”。王陽明和湛若水還為此進行了長達半生的論戰。即是好友又是論敵,成為明代歷史中的一樁軼事。所以,此心學并不能等同于彼心學。
此外,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明代的狀元,和陳白沙大致屬于同一代人,而陳白沙生前雖然擁躉眾多,但由于他對正統的程朱理學發起的挑戰,爭議也很大,為當時的很多主流學者不能容忍。其中反應最為激烈的,就是和他同樣出自吳與弼老師門下的胡居仁;另一位同門,也就是王陽明的老師婁諒似乎對陳白沙的理念也不以為然。
根據史料記載,王華與胡居仁交好,因此,很有可能因此將陳白沙的思想視為異端,對王陽明研讀或接觸陳白沙的學說也會有所限制;而王陽明本人在龍場悟道之后,積極入世,在朝中擔任高官,后來又被封為世襲的新建伯,雖然仍有狂狷的一面,但在公開的言論和著作中,王陽明和終身隱居的陳白沙相比,終究還是有所收斂的。?
理念有分歧,身份也有差異,把這位心學前輩作為批駁的對象不太合適,作為理念的支持者也不妥當。王陽明索性就把陳白沙當作一位“熟悉的陌生人”,既不褒贊,也不貶損。這樣的沉默,未嘗不是對這位前輩的另一種方式的尊重吧。
陳白沙和王陽明身后的數百年間,陽明心學幾經起落,在多個歷史時期備受推崇,甚至在海外掀起了陽明學的熱潮;相比之下,陳白沙的理念,在變幻的亂世中,未必有立竿見影的功效,而被冷落。
不過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陳白沙主張的“自得之學”,生機盎然,富于活力,充分尊重學習者,在規范有余、創意不足的傳統教育中,是一抹難得的亮色。?
民國時代的兩大狂人——章太炎和熊十力,對前人學說多有批判,但在對陳白沙的景仰這一點上卻難得的保持了一致:章太炎認為明代學者能從宋代儒學獨立出來,自成體系,正是從陳白沙開始的;而熊十力在游學年代讀到了陳白沙的學說時,覺得醍醐灌頂,頓悟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陳白沙思想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