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飛輪效應?
最近閱讀的《飛輪效應》這本書只有短短2.6萬字,主要講述了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推動亞馬遜取得商業成功的方式——飛輪效應。
在我理解,飛輪效應是一種正向循環的馬太效應。所有的構件都圍繞著同一個目的持續發力,從最開始只是帶動輪子轉起來到最終可以飛起來的效果。
構建飛輪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我想如果組織可以構建它的飛輪使得組織高效運轉,那么個人有沒有可能構建個人成長的飛輪呢?
2.“30天每天閱讀一本書”的飛輪設計
對于參加“30天每天閱讀一本書”活動,我的構想是,這能否變成一場實踐?如果讀完一本書,我能同時找到一個可以實踐的點去做,那么30天后所做的練習也會讓自己收獲頗豐。這本身可以形成一個飛輪。
從階梯式書單切入,在30天的閱讀活動中,我為自己整理了一份逐漸增加讀書量循序漸進提升讀書速度的書單,書籍涉及的字數基本在10萬字以下,保證哪怕是精讀也能在一天內看完。
同時,為了確保一天內看完,設置了隨時閱讀的模式。即通過手機就可以看到書籍的電子版,方便在各種場合,哪怕是在如廁也能讀上一小會,并方便生成筆記,提煉出實踐事宜。
經過一天的頭腦發酵,形成思考或經驗文章,經驗文章本身就是實踐的一部分,如需要更多的實踐就通過文章細化到可執行的最小粒度,以便開展實踐。
這樣一本書讀完了,接著再從階梯式書單里面取下一本書暢讀。
3.構建飛輪的步驟
從這個實踐可以看出構建飛輪的基本方式。需要找到驅動飛輪的幾個關鍵步驟形成閉環,并且能你能解釋清楚這些構件的邏輯循序。飛輪的構建不超過6個,鞏固并簡化構件才能抓住飛輪的本質。
按照書本上的內容,對于一家企業使用飛輪還包括前期準備方面:
1.列舉已實現的、重大的、可復制的成功,包括遠超預期的創舉和新產品。
2.列出企業經歷過的失敗,包括遠未達到預期或徹底失敗的舉措和產品。
3.從這些案例中思考經驗與教訓尋找組建飛輪的構建。
在我曾經的讀書活動中,我的成功經驗是通過速讀甚至可以一天讀20本書。我的失敗經驗是速讀記憶點不深也沒有實踐應用;精讀耗時太長,一天之內讀不完。從這些經驗中我提煉除了書單要字數少、漸進,能夠逐漸提升閱讀速度。要可以提煉出實踐并真的去做增加應用能力的同時也就增加了記憶點。
書本上還提到,關于飛輪的檢驗。讓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里面的刺猬理論的方法,主要包括三個問題:
1.你對什么充滿熱情?
2.你能在什么方面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
3.是什么驅動你的經濟引擎?
我想,初步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1.熱情來源于對寫作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寫作是一種輸出,輸出倒逼輸入,所以要建立讀書機制。對生活熱愛的人無疑是除了日常接觸自然更愿意通過書本了解世界的人。
2.如果我熱愛證明我在這方面有一定的天賦,在還沒有達到拼天賦的地步的時候,乖乖寫作就是根本,努力為成為世界上最優秀做準備。
3.知識付費的體系是驅動我的經濟引擎,從最小的文章贊賞到出書的版稅等等,這個飛輪是越轉越大,無論寫作還是讀書以及實踐都會在飛輪效應的模式下,逐漸往專業、深邃的道路方向走。
30天每天讀一本書是個小活動,但是當你賦予它模型,將它升級后,它能夠帶給你的就是一場華麗的實踐派作家旅程的起點。
我在實踐,我很期待飛輪生命力的綻放。
#筍筍的日更?2022.5.1? 想法來源:語寫;文字梳理:打字;寫作用時:57分鐘
首發:公眾號“竹筍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