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窗子望出去,外面鳥語花香,綠意盎然。
端午三天假,哪也不想去,就在山里宅著。給小菜園鋤草、備壟、澆水,用一根根竹竿給蕓豆、豇豆、黃瓜、西紅柿搭架子,忙得滿頭大汗,不亦樂乎。
閑下來,喝杯茶,覺得還是要寫點什么。寫什么呢?思來想去,不妨就從手邊的這杯茶說起吧。
喬遷新居時,趕時興買過一臺咖啡機。咖啡機是進口牌子,現磨豆子的。為此,還專門備了幾袋咖啡豆,有云南、海南地產的,也有漂洋過海的洋豆子。又把說明書認真地看了一遍,覺得有了一些咖啡師的樣子。有那么一段時間,咖啡機高頻高效,每天閑下來,或鄰居串門來做客,就磨上一杯或幾杯。打些奶泡,加塊方糖。宅在家里的生活有了些許小資情調。為了更像一些,又上網買了幾本寫咖啡的書,似乎要改頭換面,從日常的茶飲中變身出來,土槍換洋炮了。
可沒多久,磨咖啡的新鮮勁兒,喝咖啡的熱乎勁兒,不知怎么就過去了,轉身又回到了茶上。
因為,我的生活中少不了一杯茶。
古人說,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米油鹽醬醋,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當然,茶也是不可或缺的。于我來說,更是這樣。
想起30年前,我在廠里當工人。每天兩班倒,開動壓鑄機鑄造一種摩托車的汽缸蓋。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送電熔化鋁錠。等待鋁錠熔解成鋁水的時間里,就往一只大號搪瓷缸子里抓上一把勞保茶(一般都是茉莉花茶),泡上開水,再坐到熔化爐的坩堝沿上慢慢加熱咕嘟著。現在講,叫煮茶。
時間久了,搪瓷缸子里掛上了厚厚一層茶漬。即使不放茶,只是倒上一杯白開水,也有淡茶一杯。
那段時間,我撿起了筆,有意無意地開始碼字,憑著興趣愛好寫點東西。后來做宣傳工作,經常要熬夜爬格子、寫文章,不抽煙的我,對茶就更加鐘情了。
有時想一想,壓鑄零件時喝茶,茶的功用在解渴;寫作東西時喝茶,茶的功用在提神。那時候喝茶,沒那么多講究,只要是茶就行。有茶則喜,無茶不歡。茶,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
我的生活中已真的少不了一杯茶。
漸漸地,覺得茶真是一個好東西,尤其是寫起文字來,更覺得茶的好。曾經有那么兩年時間,我在《沈陽日報》“班組生活”專欄先后發表了十幾篇稿子,差不多把廠里的先進班組都寫遍了。
漸漸地,越來越離不開茶了。學習著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向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轉變。于是,開始學習茶知識,關注茶文化,嘗試著體驗、體會中國六大茶類的各種茶,在日常品茶的過程中學習實踐、感悟感受、享受生活。
漸漸地,我體會到,綠茶、黃茶、白茶也好,青茶、紅茶、黑茶也罷,什么叫好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的理解是,看著,茶湯要透,少雜質,不渾濁。喝著,茶湯要厚,不輕浮,不寡淡。咽著,茶湯要滑,不澀口,不難下咽。及至喝到胃里,溫暖、舒服。這就是好茶。
見過一些所謂的茶道表演,動作很花哨,什么“烏龍入宮”、“韓信點兵”、“關公巡城”等等,似乎少了這些動作,就泡不出一杯好茶。其實不然。我倒覺得,泡茶無須炫技。一杯茶,泡得好不好喝,不僅在于你對茶的認知和理解,更在于你對生活的認知和感悟。
我不喜歡滾水泡茶,不是怕把茶燙熟了,不得其香。其實,好多種茶葉都歷經過熱炒烘焙,怎么就怕了一壺開水呢。實則是喜歡喝茶時的“清敬寂和”,要不得沸水的浮躁喧嘩。等一等,稍安勿躁,等到水靜下來,你的心也就平靜了。這時,再來泡茶,在喝茶時才會真正體會到一杯茶的好。
一把壺、一個杯子,可能是價值千元的青瓷雅作,也可能是攤上淘來的粗陶小工,但它都不影響你喝一杯茶。像千利休那樣,端起這杯茶,慢慢輕啜,由指間、到唇邊、再到心里,傳感的不就是我們尋常生活中的狀態嗎?從濃到淡,從熱到涼……茶淡了、涼了,無所謂的,茶或生活,總是有這樣的過程,順其自然,平常心應之。不喜的,也沒關系,清杯洗盞,再燒一次水,或換上一泡茶,歡喜心待之。
這樣,茶的香,茶的好,就印在了你的生活之中,影響著你的生活態度。
我曾經提到過,中國人也有自己的需求層次論。吃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民以食為天,見面問候“吃了嗎”,要解決的正是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啊,吃飽穿暖,豐衣足食,正是自古以來朝廷或政府最基本的任務和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吃酒,七八好友,歡聚一堂,推杯換盞,把酒言歡,說不盡的拜年話,敬不夠的兄弟情,解決的就是社交和尊重的需求。而吃茶,無需人多,三兩知己就好,聽不得高門大嗓的鬧騰,看不得醉眼迷離的躁狂,只求安安靜靜地泡上一壺茶,燃上一爐香,細雨和風,說些古今小事,找尋精神世界的靜與平和。
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中就非常傳神地寫出了茶的美好。“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光顧著碼字,手邊的茶有些涼了。小菜園正在噴淋的水也應該關了。停下筆,再燒一壺水,再泡一杯茶。
真的,生活中少不了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