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成長,培育素養!
祁門縣實驗學校? 胡海
作為一名教師,我始終相信學校教育與教師魅力的力量,也很少當面就孩子的學業問題,過分地指責家長對孩子管理的疏忽甚至缺失。但是,作為一名家長,我又十分清楚地知道,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無比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換句話說,良好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其實就是成就孩子的兩支隱形的翅膀。
孩子的教育是一件大事,是一件關乎一個生命是否豐滿的大事,也是一件關乎一個家庭是否幸福的大事,還是一件關乎一個民族是否振興的大事,更是一件關乎一個國家是否富強的大事。但可悲的是,當前的大形式卻根本沒法如人所愿,在混沌的社會教育與混亂的家庭教育的雙重沖擊之下,原本就有些唯唯諾諾的學校教育顯得更加膽戰心驚。
在社會教育無法澄清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寄希望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緊密攜手與無縫對接,給孩子的健康成長,盡可能地創造出更和諧的氛圍與環境,因為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鏈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
相比教師而言,父母的角色可謂是舉足輕重。因為父母有更多陪伴孩子的時間與空間,而且可以更加專注與單一。陪伴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作為父母,其實我們給不了孩子屬于他的未來,他有自己的人生。我們能做的只是努力守護孩子能夠得到的當下的快樂和幸福,和孩子一起慢慢體味相伴時際遇的每一道風景,每一種心情。
一、陪伴閱讀,培育學習意識。
《朗讀手冊》里面引入一首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誠然,陪伴孩子閱讀的不應只有媽媽,有時候,爸爸的陪伴價值也很大。
但不論怎樣,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興趣的培養以及閱讀習慣的培養,都是從家庭開始的。
當然,陪伴閱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父母要保持耐心。一般情況下,陪伴閱讀要經歷“父母讀孩子聽”“孩子讀父母聽”“自己讀自己讀”三個階段。起先,孩子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也不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所以這時候,父母的示范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父母愛閱讀,那么閱讀的種子就會扎根在孩子心中。當孩子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時,父母可以適當地將閱讀的任務分到孩子身上,并通過父母孩子平均讀,對比讀,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讓孩子慢慢地學習閱讀,適應閱讀,從而逐漸達到學會閱讀。待到孩子具備獨立閱讀能力時,父母便可以讓孩子嘗試進行自主閱讀了。雖說是自主閱讀,但父母不是純粹的看客,而應適時地參與到孩子的自主閱讀中,與孩子進行閱讀分享,實現心靈溝通,培養學習意識,提升核心素養。
二、陪伴勞動,培育健康心態。
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干家務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后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適當的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凡是從小就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了多不能吃苦,獨立自謀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龍的父母從孩提起就應為孩子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生成一雙勤勞手,使其終身受益。
盡管孩子們會覺得做一些家務勞動是件有趣的事情,但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卻非易事。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父母千萬不要當著孩子面抱怨做家務的繁瑣和無聊,這會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做家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父母應盡量讓孩子認識到,幫助大人盡快做完這些事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陪他/她一起玩。
其次,父母要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給孩子提供一份所有他能夠做的家務的清單,讓他/她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兩項工作,這會讓他/她感到,自己擁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力,從而心甘情愿去做自己選擇的工作。
再次,家長要把任務細致化,并給孩子做示范!一個整體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可能會讓孩子困惑并挫敗孩子的積極性。把一個任務分拆成數個步驟(把玩具裝進玩具箱里,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等等),這樣他才會確切的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父母應該親自給孩子做示范,回答他所有的疑問直到他能夠獨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即使他忘記了某個步驟,不要批評他,高高興興地提醒他直到他記住為止。
最后,父母還要給孩子發展的空間!一旦孩子掌握了之前交給他/她的工作,就應該給他/她提出更高的要求,擴大他/她的工作范圍。比如,他應該可以熟練的完成洗衣前的衣服分類工作,那在你的指導下,就應該讓他學習如何使用洗衣機了。
三、陪伴玩耍,培育行為習慣。
不管是育兒圖書,還是微博觀點,我們都會把陪孩子一起玩,作為一項重要的親子活動。很多父母其實也明白,經常陪孩子一起玩,對于增進親子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但關鍵問題是,孩子們喜歡玩的東西,很多成年人并不感興趣,因此,很多時候陪孩子玩只是敷衍了事而已。
我們常常看到的畫面是,當孩子積極投入到游戲中的時候,父母只是隨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還常常故意輸掉游戲。父母剛玩幾分鐘就開始東張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著爸爸、媽媽,希望喚回神游的父母。如果這樣陪孩子玩,可能持續不了多長時后,孩子和父母都會感到索然無味而草草收場。這樣的陪玩,也完全達不到親子互動的目的。所以,作為父母必須要轉變!
首先,父母必須要轉變心態:要從陪孩子玩轉變為和孩子一起玩。要讓家長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我們的心態進行轉變,從陪孩子玩,轉變為和孩子一起玩。當我們感覺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就不會把陪伴孩子當作一種任務,更不會隨便應付孩子。同時,我們也會從中享受到早已久遠的童年歡笑,重新喚回那顆塵封已久的童心,不斷發掘曾經熟悉的童言稚語。
其次,父母必須要轉變狀態:要從敷衍了事轉變為全力以赴。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都會盡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顧右盼,讓孩子感覺是在應付差事,而不是高質量的陪伴。無論多么簡單的親子活動或者游戲,只要我們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關鍵是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每時每刻都要在一起。
再次,父母必須要轉變方法:要從黔驢技窮轉變為陪玩高手。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對孩子用心,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當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驢技窮時,在他們眼里,孩子就會在轉瞬之間從人見人愛的“天使”變成調皮搗蛋的“魔鬼”。要跟孩子一起玩得開心,我們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學會很多方法的。尤其在在選擇和開展游戲時更是如此,父母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選擇適合于孩子所處年齡段的游戲。假如孩子總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圖;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戲,比如在醫院游戲中當醫生,讓他學會照顧別人。
不論是陪伴閱讀,還是陪伴勞動,亦或是陪伴玩耍,作為父母都應該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用充滿耐心的關愛、用飽含真情的呵護,用竭盡全力的付出,用最高質量的陪伴去培育孩子的學習意識、陽光心態和行為習慣,真正為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創造無限可能。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在陪伴上,父母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