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東漢朝廷也有明白之人,覺察到了張角的意圖。
司徒楊賜上書說:“張角欺騙百姓,雖受到免除罪責的赦令,仍不思悔改,反而逐漸蔓延擴張。現在,如果命州、郡進行鎮壓,恐怕會加重局勢的混亂,促使其提前叛亂。應該命令刺史、郡守清查流民,將他們分別護送回本郡,以削弱張角黨徒的力量,然后再誅殺那些首領。這樣,不必勞師動眾,就可以平息事態。”
恰在此時,楊賜去職,他的奏章遂留在皇宮,無人問津,未能實行。
不久,馬徒掾劉陶再次上書,重提楊賜的建議,說:“張角等人正在加緊策劃陰謀,四方秘密傳言說:‘張角等偷偷潛入京城洛陽,窺探朝廷的動靜。’其在各地的黨徒暗地里遙相呼應。州郡官員怕如實呈報會受到朝廷的處分,不愿上奏,只是私下相互間通知,不肯用公文的形式來通報。為此,建議陛下公開頒發詔書,懸重賞捉拿張角等人,以封侯作為獎賞。官員中若有膽怯回避者,與張角等人同罪論處。”
漢靈帝不以為意,反而下詔讓劉陶去整理《春秋條例》。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初,太平道各方首領及信徒準備基本就緒。
他們用石灰在洛陽的市門及州郡官府墻上,書寫“甲子”等標語口號,以為標識。
渠帥馬元義通知荊州、揚州的信徒數萬人,到鄴城(今河北臨漳)集中,準備起義。
他還多次到京城洛陽,發展了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為內應,張讓等人也與張角有聯絡,約定在三月五日,里應外合,一道起義,占領洛陽。
這時,太平道教徒濟南人唐周突然叛變,向東漢朝廷告密,起義計劃泄露。
馬元義正在洛陽聯絡內應,密謀在洛陽起兵,被侍中何進破獲,逮捕后被處以車裂之刑,英勇就義。
何進因此功進封慎侯。
漢靈帝用周章下達三公和司隸校尉,命令鉤盾令周斌率領三府掾屬,調查皇宮值衛、朝廷官員和普通百姓中信奉太平教者,處死了一千余人。
同時,下令給冀州的官員,捉拿張角等人。
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派出快馬,晝夜兼程趕往各地,通知教眾提前起義。
因為起義者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或“蛾賊”。
這次起義,歷史上稱為“黃巾起義”或“黃巾之亂”。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治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山東、河南部分地區)一帶起事,攻下了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平鄉縣)、廣宗(今河北威縣東)、下曲陽(今河北石家莊市晉州市西北)作為起義中心,三個城池互成掎角之勢。
南陽、潁川、河北三個黃巾軍主力直撲洛陽,“神上使”張曼成率數萬人攻打宛城,攻殺郡守褚貢,波才率數萬人攻下潁川,彭脫攻下汝南.....
一時之間,黃巾軍勢如破竹,燒毀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略。
各地百姓聞風而動,群起響應,如:安平國和甘陵國的百姓就分別生擒了安平王和甘陵王,響應黃巾軍。
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州郡官員無力防守,更別說出兵彈壓,紛紛棄城逃亡,京都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