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前安靜地坐了一個小時五十一分鐘二十九秒,我為什么焦慮。
刷著簡書首頁的文章,看到吸引我的標題就點進去,掃視一遍,關閉。我點開我的簡書關注圈,看看大家都寫了什么,好像不太生活,我無法找到靈感。要么教人如何從0到1只需n個點就能達成寫作的完美蛻變,臣妾做不到,自認為實在離我太遠了,真的這幾個步驟就可以嗎?為何我連第一點覺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打開微信朋友圈,各種千篇一律的羅子君為什么婚姻失敗,如果xxx陳俊生還會出軌嗎?xxx小三升級版....為何羅子君一家都婚姻失敗等等之類文章,這部劇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鳴,真是前所未見,怎么不見得有人來剖析《賀涵是怎樣煉成的》。
千篇一律的文章觀點著實讓我感到焦慮,觀念的單一化,一致涌向一條道上,讓人好想關閉朋友圈好好呼吸新鮮空氣。
我知道,我在焦慮了。
我為什么焦慮,大家的產量實在太高了,這邊電視劇還沒看完就迫不急的地想要寫出網紅爆款,對于慢悠悠與世無爭性格的我來說,這簡直讓我清靜清靜。
我為什么焦慮,同樣是看了劇,為什么別人都長篇大論出來了,我還想再等等看劇情發展呢?
是的,每天的信息量好多,讓我無所適從。有時我會沉浸在刷消息的怪異氛圍中,點進去刷掉幾條未讀信息,出來,進去,出來……當我反應過來的時候,只怪自己閑的太慌。
是的,我焦慮,我焦慮是因為大家前進的腳步太快,我怕跟不上。
看到別人曬著讀了哪些哪些書單,又連環曬出一篇又一篇的讀書筆記讀后感啊各種方法論,對于大家的批量式生產,而我只能干著急,一肚子白開水憋不出干貨。
焦慮來源于攀比,焦慮來自于不自信,焦慮是與生俱來的嗎?為什么總是要不自覺地拿自己的短處跟別人的優勢對比呢?甚至放大自己的短處,放大別人的長處。越是無止境的焦慮,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記得曾經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我們所害怕的,真是我們所渴望的。
當我們焦慮的時候,整個處于這種情緒當中,很難跳出來清晰看待自己的狀況。而我們通過主動“對比”所得的焦慮,正是自己選擇的刺激源,并且,這種刺激源是我們自己所渴望的。
我也希望自己的妙筆生花,渴望自己能出口成章。甚至有時候一群人在一起,焦慮得不敢正眼瞧對方,自卑產生的焦慮啊,是不是身高不行呢?還是衣著樸素?抑或是妝容不對?
如果能保持適當的焦慮,會讓自己處于一種警醒的狀態,時刻關注到自己稍微弱勢的方面,這樣還能更好的完善自己。
不在焦慮中成長,就在焦慮中崩潰。焦慮時雖身不動,內心卻無比躁動,用熱鍋上的螞蟻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比起剛才,我現在感受到放松了很多,也能感受到剛才頭腦的一片空白,這種空白期讓我什么也想不起來,大腦中所有能調取信息的抽屜都緊緊閉鎖,我提取不到任何信息,只能無止境地自以為能刷著刷著就能刷出靈感。
學會接納并擁抱我的焦慮,讓自己在焦慮中得到成長,焦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焦慮著這種焦慮卻遲遲沒有任何行動。
我為什么焦慮,因為我不接納當下的那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