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和向北,年紀相差不大的他們,從小時候打打鬧鬧爭吵不休到現在三十而立,沒有躲過時間,臉上都略微顯出了生活的滄桑。
至于為什么沒取名向東向西,據說是父母覺得想東想西、像東西這樣的諧音不好,所以取名向南向北。
向南向北的父母生在六零年代的農村,那時候的村里誰家不是四五個孩子起頭,誰不是鎖緊褲腰帶生活,村里的小孩幾乎都是放養著長大,從小就幫著家里干活。據說他們的父親就是小學輟學,因為交不起幾毛錢的學費,家里孩子那么多,哪有經濟實力去每個都供養到學校;而母親則是從小背著最小的弟弟送他去學校時,在窗外偷偷聽了些,那時候男孩比女孩精貴多了。在那個吃不飽飯進廠就像鐵飯碗的年代,沒有關系只能下苦力去做事,所以他們早早的挑起了沉重的扁擔做起來貨郎,就靠兩條腿走去拉貨,又靠兩條腿行走到處叫賣,慢慢發家了,有了固定的店子,不用起早貪黑走街串巷。
向南比向北大兩歲,有向北時家里才算稍微好點,租了店面,做起了小買賣。那時候做生意的畢竟少,所以生意好做每天也忙,所以記事起,便是向南帶著向北。小時候的向南是放在農村奶奶身邊養著的,奶奶同時帶著幾個孫子輩,向南像個野孩子似的生長著,她的記憶里在村里上了一陣子小學,每天早早去學校看升旗,完了回家吃個早飯又去學校,還好那時候離學校很近很近。如果不是有天母親回農村,看到頭上長滿虱子,穿著邋遢的向南,心里疼的不行,決定就算累死也要把孩子帶身邊,可能現在的向南早就不知道成什么樣了。
小時候的記憶,斷斷續續,也忘了很多。但她記得小時候家里租的老式房子,一樓做的門面,二樓住的房東一家,三樓自己一家,父母的房間是最大的,有一個簡單做起來的陽臺(那時候大家沒有所謂的安全概念,陽臺也是開放著的,也因此向南還出了點事),而向南和向北的房間都堆了一些貨物,但向北的房間相對來說寬敞明亮一些,而向南的房間擁擠許多,白天也如同黑夜。
記得向北上幼兒園,向南有時間就會早早地騎上三輪車去幼兒園接向北,那老師還開玩笑的跟向南說要不你來我們這兒幫忙接送小孩吧。
向南還記得小學時在附近的理發店剪頭發時看到的那只大的金毛,在被自己喂了一口吃的之后就改立門戶跟著自己跑了,從此成為了向南家的常住人口之一,后來被原主人帶走還是偷偷地跑回了向南身邊。不過這只狗現在想想應該血統不純,因為隨著向南上學,陪伴它最多的變成了母親,從此它對向南也不親近了……